圖為廣州城市風光。影像中國
仍是混凝土,。仍是砌一堵墻,。幾個年輕人已不知道在這棟3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度過了多少個日子,。他們夙興夜寐,披星戴月?;炷?,已然成了他們的“愛”。
說到混凝土,,我們每天面對的一面又一面墻,,里面便“裝著”混凝土?;炷猎缫押同F(xiàn)代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但是,一般人似乎對混凝土并不“感冒”,,尤其是年輕人,。在成為靜態(tài)之前它是灰色的流體,粘在衣服上不好洗,,味道也不好聞,。工作服、安全帽和它是“標配”,,寫字樓,、電腦與它“絕緣”。它屬于施工現(xiàn)場,,那里工程車來往穿梭,,腳手架高聳入云,到處是坑坑洼洼,,泥水遍地,。
可這幾個年輕人卻喜歡。
此刻,,他們正在集訓,。陳君輝是指導者,林怡峰,、謝健強是訓練者,。訓練地點位于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現(xiàn)代建筑職業(yè)技能公共實訓中心。這里有3層樓,,上上下下328個施工節(jié)點,,與實際工地一模一樣。若想知道“房子是怎么蓋成的”,,這里就有答案,。
我去的時候是去年8月,嶺南正是燠熱之時,,動一動便是一身汗,。幾個年輕人穿的工作服,,前胸與后背已被汗水洇得變了色兒。他們正對照圖紙,,量,、鋸、夾,、裝……由于專注,,對我的到來渾然不覺。
旁邊,,是他們訓練的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端詳和觸摸尚未成型的混凝土建筑:主體是墻,又像一個縮小版的門樓,,有檐,檐上有木紋,;有拱梁,,曲線流暢;有柱,,柱間“挖”槽,,橫貫上下。
我戴著安全帽,,彎腰進去,,又彎腰出來;繞了一圈,,又繞了一圈,。我在想:這樣一個“建筑”,一般工匠應該都能做,。只是,,若要在幾天之內(nèi)完成呢?再將時間壓縮,,以小時計呢,?并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評委掐著表,,而且在異域他鄉(xiāng),。這些20歲出頭的年輕人,是怎樣頂住各種壓力完成的,?
陳君輝成功地完成過,。那時他還是廣州城建技工學校的學生。他和同學李俊鴻一起在4天累計22小時的比賽中,,用商品混凝土砌筑出高標準,、高精度,、高顏值的建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商品混凝土建筑的水平,。
讓我們重溫那一次比賽場景——
現(xiàn)場,,電子掃描儀、切割機,、電鉆,、高頻振搗棒等158種工具、配件和19噸商品混凝土為他們而備,,22塊木模板,、40根木材以及部分輕型鋼框模板供他們使用。他們要在72.25平方米的場地上砌兩面墻,,墻高2.4米,,厚0.25米,寬則不規(guī)則,,允許誤差為1毫米,。大概相當于建一間“精致”的房子,門,、窗位置預留,。
比賽開始一小時后,意外發(fā)生:陳君輝在鋸木材時,,食指不小心被鋸齒劃破,,頓時鮮血滲出。他有點慌,,馬上舉手示意,。在賽場醫(yī)療點,傷口經(jīng)包扎止血,。陳君輝活動了一下手指,,不影響繼續(xù)比賽。他迅速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深吸一口氣,,再次投入比賽。他和搭檔李俊鴻要爭分奪秒奪回因此而損失的35分鐘,。
讀圖,、放線、切割,、鉆孔,、安裝,各工序有條不紊進行,。澆筑時,,約10噸商品混凝土要在20分鐘內(nèi)分4次完成,。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會不斷產(chǎn)生氣泡,,要經(jīng)過多次高頻振搗讓氣泡“吐”出,。接下來去除模具。趁著混凝土還“軟”,,細細抹平,,讓表面不留痕跡……
倒計時開始……時間到。兩人的作品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這是2019年8月,,第四十五屆世界技能大賽現(xiàn)場。
比賽結(jié)果揭曉,。中國選手陳君輝,、李俊鴻奪得混凝土建筑項目金牌!在頒獎典禮上,,兩人揮舞著手臂,,淚水不可抑制地流淌。他們知道,,那一刻,他們代表著中國,,代表著中國千千萬萬技術(shù)工人獲得了無比的榮耀,。
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是全球工匠最高水平的競技平臺,。陳君輝,、李俊鴻沒有想到,自己會走上“世賽”的舞臺,。
陳君輝生于1998年,,成長于廣東韶關(guān)南雄一個鎮(zhèn)上。曾經(jīng),,面對高考的失利,,他也垂頭喪氣過,但心底并未放棄自己,。陳君輝從小就喜歡建筑,。在互聯(lián)網(wǎng)里遨游,讓他尋覓到建筑之力,、建筑之美,、建筑之奇。初中時他去過深圳,,看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他很好奇:樓為什么能建那么高,?
2016年9月,陳君輝被廣州城建技工學校錄取,,就讀建筑施工專業(yè),。到廣州后,他第一時間去了市區(qū),。仰望著高高矗立的廣州塔,,他再次好奇:這塔為什么能屹立不倒?
在校期間的學習,,使他眼界漸開,。他知道了那些橋梁為什么能承載疾馳的車輛,那些現(xiàn)代建筑由誰設(shè)計,、由誰施工,,那些亭臺樓閣何以歷經(jīng)風雨依然完好……
無獨有偶。李俊鴻少年時代的故事與陳君輝如出一轍,。他們從不同地方匯合到這片校園里,。在這里,他們聽到了內(nèi)心深處與建筑所產(chǎn)生的共鳴,,他們積極參加校內(nèi)舉辦的多項專業(yè)技能比賽……
可是要想進入“世賽”,,必須一路過關(guān)斬將。陳君輝和李俊鴻成功了,。在最后一個月的沖刺訓練階段,,他們又進行了5輪模擬“世賽”訓練。在38攝氏度高溫下,,他們搬運了近20噸模板和工具材料,。然而對他們來說,吃苦流汗不算什么,,因為他們內(nèi)心始終牢記,,能夠代表祖國出戰(zhàn)“世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是對學校和老師最好的回報,,更是為國爭光,。
而兩人的師弟林怡峰、謝健強則留有遺憾,。拿到廣東選拔賽第二名的他們,,未能進入國家集訓隊。但他們立下了更遠大的目標——“必須走到最后”,。
我還在墻前流連,。這面墻,林怡峰和謝健強于17個小時內(nèi)一次成型,。陳君輝要求很嚴格,,不允許“雕刻”,;凹凸之處,不能補,,不能磨,。
“是怎么做到的?”我問,。他們笑而不語,。年輕的他們,似乎還有些羞澀,。
林怡峰告訴我一個“秘密”,,首先在“型”。一次成型,,必要先制模具,。要制模具,必要先懂圖紙,。圖紙有平面圖和立體圖,,看圖者要心中有“溝壑”。澆筑也非常關(guān)鍵,。之后,,是高頻振搗。
究竟何為高頻振搗,?林怡峰取過高頻振搗棒,,形似粗大的鐵棒,通上電,,一按開關(guān),仿佛有千軍萬馬蹄聲急促,。林怡峰握得極穩(wěn),,手臂如箍了一層鐵皮,額頭的汗珠隨之大顆滑落,。這讓我想到,,“世賽”時,陳君輝或李俊鴻以雙手穩(wěn)穩(wěn)握住高頻振搗棒的情形,。
如今,,依靠新型模板加固體系,一次性完成墻,、柱,、梁、頂板等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施工,,已成一種潮流,??梢姡荣惻c社會,、時代緊密相連,。
訓練,是為了再次出征——2022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十六屆世界技能大賽,,是兩個年輕人奮斗的目標,。
混凝土建筑項目體量很大,訓練過程異常艱苦,。要求參賽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多個工序,,用到的工具近200種,作品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為了避免失誤,,在訓練中他們必須不斷總結(jié),保持清醒頭腦和創(chuàng)新精神,?!捌款i其實也是一種刺激,問題解決之后就會很有成就感,?!绷肘逭f。
事實上,,林怡峰和謝健強的實力早已不容小覷,。在2020年12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上,來自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的林怡峰和廣州城建技工學校的謝健強“搭檔”,,榮獲混凝土建筑項目金牌,。
過程殊為不易。他們要在規(guī)定時間里完成5個模塊的比賽,。目標還是砌一堵墻,,時間為16個小時。比賽要求零誤差,,差1毫米就要扣分,。最后,他們憑借高超的技藝,、高度的默契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出色地完成比賽。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這些年輕人所在的學校,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與廣州城建技工學校同在一個校園,,都屬廣東城建職業(yè)教育集團。這些年輕人在讀技校的同時,,通過學習都拿到了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成人大專文憑,。林怡峰從廣州城建技工學校畢業(yè)后“破格”入職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拿到“國賽”金牌后又被“破格”聘任副高級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此時他才21歲,;陳君輝留在廣州城建技工學校任職,也享受副教授待遇,;李俊鴻考入一所本科院校繼續(xù)讀書,;謝健強參加“國賽”時還是學生,去年畢業(yè)后入職母校擔任實習指導老師,。
20歲出頭的“工匠副教授”,,不多;技校畢業(yè)留校任教,,不多,。一次次“破格”,也成為這些年輕人不斷實現(xiàn)彎道超車的動力,。去年7月,,他們四人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shù)能手榮譽稱號。
“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你們,?”還是在那面墻前,,我問幾位年輕人。
“工匠精神,!”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他們說,一身水,,一身泥,,但精益求精,堅持到最后,,就是好工匠。
這些年輕人,,正在工匠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著……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