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建的這首《十五夜望月》膾炙人口,。寥寥數(shù)筆,,就把人們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唯美意境,。那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和孤獨感,,讓古今游子實現(xiàn)了心境上的契合,。
詩中提到的桂花,,常與月亮一起,成為思鄉(xiāng)的“情感代言人”,。八月十五,,玉露生涼、丹桂飄香,,與高掛天宇的明月清輝遙相呼應,,天上人間,,完美組合。
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將桂花飄落比作嫦娥賜予人間的禮物,。在閩臺地區(qū)至今依然保留有“待月華”的習俗,。此外,由于古代科舉鄉(xiāng)試設在八月,,稱為秋闈,。參加鄉(xiāng)試的學子都在八月以折桂喻意中舉。因此,,折桂互贈,,也成為了中秋的習俗之一,寄托了人們美好的祝愿,。
透過蘇軾的詩句,麥芽糖和酥油的香甜,,與中秋夜的月華,,一同穿越千年,映照在今人心間,。一塊圓圓的月餅,,不僅寄托著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xiāng)情,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今的月餅樣式品類繁多,,有廣式、蘇式,、潮式等等,,不管是哪一“流派”的月餅,中國人吃的不光是味道,。一輪圓月下,,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把月餅切割成塊,,再分而食之,,這樣才有了團圓的滿足。
蘇軾的這幾句詞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它擊中了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月亮不會永盈不虧,人無法永聚不散,,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珍惜此時此刻的相聚與美好。
家和萬事興,,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因為家國同構(gòu),,早已成為中華兒女深入骨髓的信仰。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
那么,今晚,,就著月光,,你會吟誦“明月幾時有”,還是“舉杯邀明月”,,亦或是“月是故鄉(xiāng)明”,?無論是哪一首,我們都希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沐月光,,盡享幸福與美滿,。
統(tǒng)籌:吳煒玲
朗誦:吳煒玲、陳兵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