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已經(jīng)離開大家兩年了,。袁老廣為人知的“禾下乘涼夢”,至今仍令人倍感珍視和動容,。而你知道嗎,?他還有一個心愿——“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中國雜交水稻“出海生根”的故事,可以從菲律賓講起——
這是2022年3月25日在菲律賓中呂宋地區(qū)新怡詩夏省的中菲農(nóng)技中心拍攝的雜交水稻稻穗,。烏馬利攝
“土辦法”搞出“新鮮事”
拿一根竹竿,或用長繩扯住兩頭,,在正處于花期,、間隔種植的“不育系”和“恢復系”穗頭上來回撲棱,進行輔助授粉,。這種土辦法人稱“趕粉”,。
1979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賓出席了國際水稻研究所舉辦的一場水稻國際學術(shù)會議,,向與會的世界各國農(nóng)學家們介紹“趕粉”技術(shù),。
這是5月16日拍攝的位于菲律賓內(nèi)湖省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外景,。烏馬利攝
那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開啟,,也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國。雜交稻在當時的國際農(nóng)學界還是個“新鮮事”,。會上,,這位皮膚黝黑、身形瘦削,、精神矍鑠的中國專家,,吸引來多國專家的熱切目光。后來,,袁隆平本人曾回憶說,,他看到大家紛紛點頭,對自己的介紹“很滿意”,。
國際水稻研究所高級育種科學家喬哈爾·阿里至今仍珍藏著那次會議的資料,。他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當年聽到袁隆平介紹技術(shù)時的感受?!叭缃?,授粉早已實現(xiàn)了機械化,但技術(shù)源頭還是袁隆平,?!?/p>
袁隆平(左一)與科研團隊成員早年的工作照。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