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月圓,。自古以來,賞月,、吃月餅就承載著人們對于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這個中秋節(jié),讓我們從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幾件館藏文物中,,看看古人吃的月餅是啥樣,。
清代木刻“中秋明月”月餅模子,。北京民俗博物館供圖
在北京民俗博物館,,有一個清代木刻“中秋明月”月餅模子。這件月餅模子呈圓形,、雕刻精美,,內(nèi)圈居中圖案為月宮仙閣,高懸的匾額刻有“中秋明月”四字,,門口的嫦娥亭亭玉立,,門外一側(cè)為玉兔搗藥場景,另一側(cè)為月宮玉桂,,外兩圈以吉祥花卉紋飾裝點,。
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月餅是應時應景且具有文化特征的“食用藝術(shù)品”,。清代《燕京歲時記》中提到“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古人將金蟾,、玉兔等寓意豐富的各樣圖案雕刻在模具上,讓圖案在月餅上“活”起來,。
清代木質(zhì)“振記稻香村”糕點模子。北京民俗博物館供圖
另一件清代的木質(zhì)“振記稻香村”糕點模子更加妙趣橫生,,它既能制作月餅,,又能制作其他糕點。模子內(nèi)刻有“稻”“香”“村”字樣以及桃子,、石榴,、蓮子、魚等圖案,,這些圖案蘊含著長壽,、多子或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這時便出現(xiàn)了以芝麻,、胡桃仁為餡料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有了關(guān)于“月餅”的記載,。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逐漸流傳。清代時,,中秋吃月餅更加普及,。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jīng)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的習俗,。月餅模子是月餅這一飲食文化的載體,,一般選取結(jié)實耐用的硬木,如棗木,、梨木等,,模子內(nèi)大多刻有“福、祿,、壽”等字樣或玉兔,、蓮花等吉祥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