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4日電 題:鹽堿地里話豐產
新華社記者賈云鵬
站在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中丁鄉(xiāng)徐家村的海水稻試驗田邊,陣陣秋風夾雜著稻香撲面而來,。揪下幾粒水稻,,用牙咬了幾下,李明海激動地說:“照目前長勢看,,畝產1000斤問題不大,。”
“這片地之前是撂荒的鹽堿地,,蘆草和堿蓬遍地都是,,就是不長莊稼?!崩蠲骱J切旒掖妩h支部書記,,對村里的耕地情況熟悉得很。多年來,,受海水倒灌影響,村里不少土地鹽堿化,,每年投入不少,,但糧食產量不及好地的四分之一,為此村里沒少費腦筋,。2022年,,在縣、鄉(xiāng)推動下,,徐家村與青島市海水稻研發(fā)中心建立聯系,,開始試種耐鹽堿海水稻品種。
慶云縣地鄰渤海,,是典型的海浸區(qū),,縣域面積501平方公里,,其中苦水區(qū)面積24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近半,,鹽堿化耕地5萬多畝,,尤其徐園子鄉(xiāng)、嚴務鄉(xiāng),、崔口鎮(zhèn)等鹽堿地集中連片分布,,地堿水咸,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且不穩(wěn)定,。“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曾是當地不少農民對鹽堿地的形象描述,。
這些“不養(yǎng)人”“沒人要”的荒地,如今漸漸變身豐收沃野,。前不久,,嚴務鄉(xiāng)姜屯村的千畝高粱喜獲豐收,畝產超400公斤,。捧著紅紅的高粱穗,,62歲的種糧大戶姜立全喜不勝收?!暗?,還是那塊地,過去打不了多少糧食,,如今豐收又高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農民為了在鹽堿地上種出莊稼,,利用“高抬田、深挖溝”傳統(tǒng)排堿模式改良土地,,土壤鹽堿化問題雖有所改善,,但由此帶來農田小溝渠縱橫、土地細碎化問題,,影響了適度規(guī)模經營和大型機械化作業(yè)需要,。
這幾年,慶云縣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整治,通過改種降堿,、科技排堿,、整地改堿等方式改良鹽堿地,同步推進“小田變大田”,,改善鹽堿地的農業(yè)基本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