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的太極功夫,、濃墨重彩的京劇臉譜、口齒留香的各色美食……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通過悠久燦爛的文化認識了中國,,見證著中國文化加速“走出去”的步伐,,這是件可喜的事情。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人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全部,。他們看到了中國,卻并未讀懂中國,。
問題出在哪兒,?恐怕與我們走得太快、入得卻不夠深有關,。因為明白了如果自己不主動表達,,就很有可能在被別人表達的過程中“污名化”的道理,近年來,,我們努力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說明中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強調技術忽視技巧,、強調有形忽視無形,、強調介紹歷史而忽視當代闡述的做法,招致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過濃的官方色彩反遭質疑等一系列尷尬,,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仍然處于“價值缺位”狀態(tài)。
問題如何解決,?不妨試試“既要‘走出去’,,也要‘走進去’”這味藥。至于“煎煮”的方法,,在逆向思維中想明白了“外國文化是怎樣走進來”之后,,一定得到以下幾點要義。
依托經(jīng)貿舞臺,。開通高鐵之前,,要先建設高鐵線路;同理,,推動中國文化“走進去”之前,,也要先搭建傳播渠道。對任何國家來說,,文化傳播都不是孤立行為,可以附著于商業(yè)往來,。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創(chuàng)新的美國價值通過德國汽車產(chǎn)業(yè)和美國電影產(chǎn)業(yè)被我國消費者接受,,就是最好例證。具體到我國,,當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個可以借力的“舞臺”,。“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貨物出口,,同樣肩負著文化交流職責,。對此,需要創(chuàng)造出更多優(yōu)質文化產(chǎn)品,,再利用商業(yè)形式傳遞精神,,使中國文化“深入”一分。
發(fā)揮民間力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為同化他人,而是與他人分享,,在相互借鑒中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繁榮,。這是我們的真實目的,,卻因為沒有把握好政府主導“火候”,讓本就對中國崛起心存戒備的一些國家誤解,。之所以說“火候”出了問題,,是因為政府本來就應成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主導”需要有技巧,,要自己逐漸隱退幕后、讓“民間”走上臺前,。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好頂層設計,重點從體制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fā)展藩籬,,充分挖掘民間潛力,,大力支持實力雄厚的國有文化企業(yè)“走出去”。
采取恰當方式,。所謂方式,,應該有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兩層含義。就表達方式來說,,應該用現(xiàn)代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創(chuàng)新文化產(chǎn)品之事;在堅持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同時,,突出產(chǎn)品文化屬性,。外部世界是多元復雜的,“走出去”要有區(qū)域,、國別,、宗教、語言的具體觀念,,要有針對性,,不能“一鍋燴”。就傳播方式來說,,文化貿易與投資作用值得期待,。去年底,萬達集團以約10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著名電視節(jié)目制作公司DCP集團100%股權,、歐洲特效巨頭Framestore公司以1.87億美元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的消息,,令世界矚目。在這幾起跨國并購背后,,是我國搭建國際文化貿易平臺,、推動文化產(chǎn)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努力。只是,,如何把平臺做大做強,,還需要智慧,。
當然,在“走出去”“走進去”的同時,,也別忘了“傳下去”與“引進來”這件事,。畢竟,一種文化內部吸引力不足,,就會影響到外部感召力,,“走出去”之前定要想明白如何更好地“傳下去”;畢竟,,“引進來”與“走進去”是并行不悖的,,通過“引進來”了解對方所思所想、找到他們認同的方式,,之后才能真正地“走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