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玩“跨界”,,1982年從技校畢業(yè)后,,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銑床廠當油漆工。兩年后,,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起了車工,。從最基礎的搖手柄學起,在廠里請教老師傅,,回家再問同為車工的父親,,零基礎的耿家盛很快成為廠里的骨干。
“一個技能不能吃一輩子,,在時代面前很多東西不發(fā)展就會被淘汰,,必須不斷挑戰(zhàn)自己,。”耿家盛說,。
改行做車工后,,耿家盛與磨刀結下了不解之緣?!败嚬るx不開磨刀,,要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惫⒓沂⒄f,他的工作簡單說就是磨刀,,往難了說是磨好刀。30多年來,,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自己也算不清了。
“一個月最少三五把,,多的時候10到20把,。”這么多把刀磨下來,,耿家盛的雙手也漸漸結滿厚厚的老繭,。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在車間里操作銑床(2016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正是在不斷磨刀的基礎上,,耿家盛對車刀的角度,、材質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他后來不斷改造車刀,、改進工藝提供了條件,。他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自己最滿意的“螺紋加工快速返程法”,,也是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琢磨總結出來的,。這項2006年的發(fā)明,可以提高30%的生產效率,,已經申報國家專利,。
“技術就是經驗的積累,必須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惫⒓沂⒄f,自己拿到圖紙后會習慣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斷地改進,。除此之外,,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學了鏜床,、鉆床等加工技能,,并自學CAD制圖,成為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
談精神:人品比做事更重要
從技校畢業(yè)的油漆工到加工行業(yè)的一把刀,,從一名學徒到一位“名匠”,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zhí)著與堅守詮釋了工匠精神,。
“首先要愛崗敬業(yè),,只有甘于寂寞,堅持幾年,、幾十年在崗位上工作才會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技術革新,。”耿家盛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從2003年參加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獲得名次起,耿家盛已經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這些年,,面臨企業(yè)效益下滑等現(xiàn)實,,耿家盛卻多次拒絕其他企業(yè)的高薪聘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