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yè),,擺在面前的是三條路:跟隨師兄師姐的軌跡出國做博后;留在上海找個外企工作,;繼續(xù)個人興趣,,成為職業(yè)科普作家。我選了看起來最不穩(wěn)定的第三條路,。沒想到,,因為這份興趣,在2010年的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高潮中,,風險投資看中我,,認為未來科普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群對科普有熱情的伙伴,,我和姚笛,、徐來、王艷,、劉旸,、吳歐等,從各自領域離開,,投身創(chuàng)辦果殼網,,開始一個全新的事業(yè)。從一個寫作者到創(chuàng)業(yè)者,前兩年經歷了很多坎坷,。自2012年以來的五年時間,,果殼逐漸摸清了思路快速成長。
回顧過去五年,,是果殼網快速突破,,夯實科普基礎,探索科普產業(yè)化的五年,。也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履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態(tài)度與精神的五年。
最初,,我們自問,,在科普方向創(chuàng)業(yè),接下來幾年里:能否讓科普獲得更大傳播,?能否讓科普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可否讓更多人群從科普中受益?可否讓科普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業(yè),?可否令更多人成為科普傳播者,,讓科學家更多投身科普?
應該說,,我們交出了一份自己也還比較滿意的答案,。
從月球車玉兔到引力波傳播奇跡
科普首先是把科學界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介紹給公眾,,尤其是把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成績介紹給公眾,,增強公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每逢國內重大科學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我總是督促編輯團隊在第一時間跟進準備,籌劃報道,,同時也強調以互聯(lián)網思維為立足點,,探索科普各種新的可能性。在與新華社國際部團隊聯(lián)合籌劃“玉兔號月球車”的新媒體報道項目時,,我鼓勵團隊成員從國內外最新,、最有想象力的科普案例中吸取經驗。經過反復策劃與演練,,報道團隊決定參考美國NASA的好奇心火星探測器在推特上的運營模式,,以第一人稱微博報道的方式,塑造一個“月球車玉兔”賬號,。
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著陸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果殼網編輯團隊在微博上一邊以“果殼網”賬號實時滾動介紹著陸過程的技術細節(jié),,同時開始以“我”的名義運營“月球車玉兔”賬號,。這個賬號以活潑親切的表達方式,準確精當的科普細節(jié)吸引了大批讀者的關注,。與此同時,,我也積極安排這個賬號與周邊科學賬號、科學家賬號的互動,,讓準確又易讀的信息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