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遠眺北京密云縣不老屯鎮(zhèn)車道嶺村。千龍網記者梁澤瑛攝
在北京西北角,,密云的山區(qū)里有個叫“不老屯”的地方。
傳說很久以前,,村里有個名叫王志的后生,以打柴為生,。
一天,,他在云峰山深處偶遇兩位老者,二老鶴發(fā)童顏且邊下棋邊吃桃子,,見王志在一旁觀看就遞上桃子,,王志吃下仙桃返回村中,不覺山下已過了無數個春秋,。
消息傳開了,,說村里出了個長生不老的人。從此,,得名“不老屯”,。
雖是傳說,可“不老屯”鄉(xiāng)親們長壽可是“數據說話”,。聯(lián)合國對長壽區(qū)域的界定標準之一是:每百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達到75位,,也就是萬分之0.75,。據統(tǒng)計,不老屯鎮(zhèn)人口總數為2.3萬,,2018年9月,,90歲以上的老人97人,其中有2位已過100歲,,百歲老人占比接近萬分之1,。這里的老人勤勞、純樸,,很多老人還能經常下地勞作,。
2018年重陽節(jié)前,記者一行來到不老屯,,聆聽耄耋老人的人生智慧,。
趙桂珍奶奶聊起當下的生活喜笑顏開。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趙桂珍81歲
趙奶奶的院子,,房檐上頂著的南瓜有黃有綠,、院子里土豆花開得嬌艷,偶爾從西邊的棚子里傳出幾聲雞鳴,,院子鳥籠里的鸚鵡也歡快地叫著,。中午時分,,搬個板凳,,81歲的趙桂珍在院子里曬著太陽。
老人說她不愛坐車,,也不喜歡搬到城里,,樓房憋屈。兒女們每半個月回來一次,,回來幫著干干農活,,反倒是讓他們老兩口挺高興的。
“四十年前,,這個院子里只有三間小房,,加外墻才九尺,,擠著我們兩口子和三個兒女,,現在變成了六間,,寬敞多了,?!壁w桂珍回憶以前的房子一下雨就漏,,一漏只能拿各種鍋碗瓢盆接住,,晚上一家人伴著叮鈴哐啷聲就睡下了,。
“那時候要啥沒啥,一口大鍋解決所有吃食問題?,F在電飯煲,、電餅鐺……各種電器都有,,做飯都不用點土灶,,現在的孩子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p>
日子好了,國家有政策,,村里可以申請六萬八千塊錢的蓋房補助。老人的六間房也有些漏,但是她說:“房子也沒大漏,,只要不下雨就行,,過年再說,。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我們倆每個月有一千多塊錢補助就夠用,生活上過得不緊就行,。”
記者離開的時候,,老人的老伴兒開著電動三輪車從地里拉了剛從地里收的紅薯回來,,開車的技術很是嫻熟。轉身的工夫,,老兩口又一起忙活起來了,。
秋日里,趙奶奶家屋檐上的瓜熟了,。千龍網記者張啟新攝
趙奶奶的老伴兒喜歡飼養(yǎng)小動物,,這只松鼠在籠子里好奇的打量著今天的“客人”。千龍網記者張啟新攝
午后,,趙奶奶給家禽喂食,。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任欣榮(右)和老伴兒向記者展示他的根雕作品。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任欣榮83歲
“結婚五六十年,,我跟老伴兒從來沒紅過眼,。前幾年,老伴兒生了幾場大病,,兒子孝順,,前后后花了二十多萬給看病,,現在身體恢復得特別好,?!比涡罉s老爺子望著老伴兒喜笑顏開,。
得知記者要來,老兩口特意換上了鮮艷的衣服,,還戴上兒子給買的蜜蠟和珍珠項鏈。坐在有些年代感的淺綠色皮質沙發(fā)上,,邊上是一家人多年來的合影,,二老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了起來,。
“七幾年的時候,,父母那輩醫(yī)療條件不好,,生活沒有保障,,生病也沒辦法得到很好的治療?,F在不光日子好了,,我和老伴兒一人每個月還能領到600多的補貼,,夠用,,都不用兒女們再給錢?!?/p>
說著,,任老爺子拿起手機向記者說:“孩子們教會了我用微信,,現在出門像年輕人一樣帶著手機就行了,,掃一掃就能付錢,?!辈粌H如此,,老人還讓孫女教會了電腦購物,,上網也沒有問題,?!艾F在科技突飛猛進,,我們這一輩都顯得跟不上時代了,,但是活到老,,學到老,即使學習得慢,,也得努力呀,。”
“心里痛快,,沒有負擔,。”聊起當下的生活,,任老爺子很是滿意,。
說起業(yè)余愛好,,老爺子拉著記者來到了“里屋”,向記者展示他的根雕作品,。幾件藏品中,,一件形似恐龍的的崖柏根雕是他最得意的作品,陽光下閃著黃橙橙的光芒,,看上面的紋理,,外行也能判斷出老人在上面花費了不少心思。老爺子說,,這件作品七八年前就開始打磨,,從不輕易示人,?!斑@是你們來了,,我才給你們看的?!崩蠣斪拥靡獾卣f道,。
任老爺子的業(yè)余愛好是上山尋些石頭、崖柏原料,,拿回家琢磨,。老奶奶喜歡溜彎兒,和村里人嘮嘮家常,。
兒孫定期回來看望,,家里的農活自己都能照料,老兩口的生活過得幸福,、知足,。
任老爺子陪著老伴兒在村里散步。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秋天的午后,,齊奶奶坐在自家苞米倉前講述當下的好日子,。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齊淑蘭84歲
“56歲的時候我老頭不在了,57歲就開始和孩子們住,,他倆輪班兒,,我大兒子小兒子一家各住一年。80歲的時候,,我還哄重孫子呢,,送他上幼兒園,就當遛彎了,。家里的孩子都是我?guī)Т蟮?。也算沒白帶,都好好長大成人了,?!饼R淑蘭奶奶聊起兒孫,眼神中透著滿意和自豪,。
剛收回來的玉米棒子都溢出倉了,,家門外一分地上種著綠油油的新鮮蔬菜,向日葵被摘下來后靠在墻角依然整齊地排列著曬太陽,。午后,,齊奶奶住的小院兒滿是豐收的氣息。
“七幾年的時候要掙工分,,養(yǎng)活家里四個孩子,,能吃飽就不錯了。現在多好,平常吃飯就跟過年一樣,,餃子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
“現在孩子們回來都大包小包拎吃的給我,,都說奶奶,,你想吃啥,給我們打電話,,我給您買,。”齊奶奶說,,我也不想著他們惦記,,就只要他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好好上班,,別為非作歹,,別給社會添麻煩就行。
老人家里種了蘋果樹,、栗子樹還有些谷物和蔬菜,,兩個兒子勤勞,日子豐盈,。
“沒時間喝水,,就拿兩個蘋果走,這自己家樹上的,,嘗嘗,!”回城的車上,記者掰開齊奶奶塞進兜里的蘋果,,咬進嘴里的那一刻“甜”,!
齊奶奶在自家門前幾平米的土地上種上了白菜,綠油油的很是好看,。千龍網記者張啟新攝
靠墻擺放的向日葵,,瓜子顆顆粒大飽滿。曬干炒熟后便成了一家人無聊打發(fā)時間的健康零食,。千龍網記者張啟新攝
齊奶奶喜歡養(yǎng)花,,雖然沒有名貴的品種,但在她的照料下,,每株都生長的很茂盛,。千龍網記者陳健男攝
后記:不管是曾經“要啥沒啥”的困苦日子,還是現在老有所依,、無憂無慮,。幾位耄耋老人的樸實言語表明他們對生活的認真與熱愛,。談話間的樂觀積極無不透露著對現狀的知足,以祥和氣質待人,,這大概就是老人們穿過歲月長河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