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靜謐,夜色如鐵,。咚咚咚——鏗鏘鼓點聲乍起,,隨之,,兩條“火龍”追逐著“龍寶”,在節(jié)奏中,,上下翻飛,翩然起舞,。龍身通體透出的亮光,,在夜空中劃出優(yōu)美靈動的線條——這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zhèn)下團村的吊龍表演(見圖,龍福云攝),。
作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城步龍舞,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歷史,?!袄弦惠吶藗髡f,最早為紀念明朝將領(lǐng)藍玉和他的后人,,城步發(fā)明了扎制吊龍和舞龍的技藝,。”下團村吊龍隊隊長藍立松說,。幾百年延續(xù)下來,,舞吊龍,已經(jīng)成為當?shù)乩习傩掌砀O麨?zāi),、寄望風調(diào)雨順,、祝福生活美好和展示苗族文化的一種獨特方式。
制作:100多道工序
城步吊龍的制作工藝非??季?。“細分起來,,完整地制作一條吊龍,,需要100多道工序?!彼{立松說,。
選竹、破篾,、扎篾,、布藝、剪紙,、扎紙,、貼花、繪畫……每一個步驟,,都體現(xiàn)了村民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積累的智慧和藝術(shù)。
下團村青山環(huán)抱,,山上隨處可見制作吊龍所需的竹材,,但并非所有竹子都可供使用。
“要在立秋以后,,上山砍生長在山坡當陽面的竹子,。”藍立松很有經(jīng)驗,,“竹子強度要高,,韌性要足,生長期最好在4年左右,?!?/p>
為了保證扎制的龍骨架不變形,竹子大小要統(tǒng)一,。藍立松把手往竹子根部一搭,,自下往上量出五尺高的距離,在此處用兩個手掌合起來一掐,,周徑九寸到一尺,,剛好符合要求。
砍回來的竹子還需要剖開,、浸泡等一系列預(yù)處理,,才能破篾。拿刀一層層劈下來,,最終竹條要加工成寬不過3毫米,、厚不過2毫米的竹篾。
“用篾條和木板扎骨架的時候,,吊龍隊40個人一起上陣,,半個月才能干完?!彼{立松說,。
最難的要數(shù)扎制龍頭,它沒有固定模樣,,全憑師傅腦中構(gòu)思,。首先用一塊木板做基骨。在基骨上先扎制龍頭,、龍鼻,、龍角、龍耳,、龍須,、龍睛。龍睛是兩個竹篾圈制成,,中間用一根軸桿連接在頭骨上,,再用一根麻線連接活套,。然后扎制下頜骨,下頜骨與龍舌固定,,再在基骨上穿一根軸,,系上一根麻線連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彈力,,在龍頭舞動時,,龍口會自然地一張一合,龍睛也會一睜一閉,,栩栩如生,。骨架扎好后,還需用繩,、布,、紙、燈裝飾,?!耙郧肮羌軆?nèi)留有立蠟燭的孔,現(xiàn)在出于安全考慮,,都改用LED燈,。”藍立松說,。
舞龍:挨家挨戶送吉祥
往年,,每到臘月初,吊龍隊就要在傳承人丁志凡的帶領(lǐng)下,,扎制龍燈,。
新龍制成,還需要舉行莊重的“接龍”儀式,?!霸谂R水之處,擺上香案,,放上貢品,,唱上一段祝詞,跳上一出儺舞,。將混合著雞血,、朱砂和雄黃的顏料,灑向龍頭,、龍身,、龍尾,稱之為點睛,、畫鱗,、開光,。”城步縣文化館副館長江千告訴記者,,“然后大家將龍燈全部點亮,,再簇擁著把‘龍’請回村寨?!?/p>
如今,儀式有所簡化,,更多成為一種寄愿的象征,。
正月初二開始,吊龍隊便舞著吊龍龍燈,,在自己團寨里,,挨家挨戶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請,,也去往他鄉(xiāng)別寨致以美好的祝福,。
而之所以叫吊龍,是因為包括龍頭在內(nèi)的十二節(jié)龍身并不直接由高竿撐起,,而是通過鉤子和繩索,,懸垂在竹竿上。因此,,吊龍舞動時,,相較于許多其他形式的龍舞,顯得格外靈動輕盈,。
懸起吊龍的竹竿長短不一,,最長的高達7米,從而讓吊龍舞起來有更大的活動范圍,,賦予了其更強的表現(xiàn)力,。
下團村老一輩藝人大多集傳統(tǒng)武藝和表演技藝于一身,設(shè)計出了諸如“雙龍出?!薄盎铨埳蠘洹薄胺购,!钡纫幌盗懈唠y度動作?!安戎狞c,,快如疾風驟雨、驚雷閃電,;動如流水飄云,,陽雀過山;靜如丹鶴獨立,,仙佛養(yǎng)神,,表現(xiàn)力十足,。”江千評價,。
傳承:該年輕人上場啦
正因為其獨特的文化價值,,2011年,以丹口鎮(zhèn)下團村為代表的城步吊龍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丁志凡的組織下,,村里成立了一支40人左右的吊龍隊,成員全部都是村民,。忙時下田干活,,閑時訓(xùn)練演出,成了村民們生活的常態(tài),。
由于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吊龍隊的表演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些年,,隊員們參加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化表演,,從上海舉行的世博會,到在貴州舉行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再到在廣西舉辦的中國東盟國際龍獅爭霸賽,,一支隊伍兩條龍,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白疃嗟囊荒辏覀円硌?20多場次,?!彼{立松說。
如今,,83歲的丁志凡,,已經(jīng)很難親自上場,表演的擔子落到了新隊長藍立松肩上,。但丁志凡依然忙碌,,講解扎制龍頭的技巧,指點龍舞動作要領(lǐng),,傳授唱頌詞的經(jīng)驗……對于吊龍傳承,,他希望還能有更多人參與其中。
三通鼓響,,吊龍再舞,,舞動“龍寶”的,已經(jīng)換了個年輕人?!笆窃撍麄兩蠄隼?!”丁志凡說。
《人民日報》(2021年02月11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