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配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延續(xù)著大運河綿綿濤聲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堤壩。運河南北有兩道土堤,,老百姓們習慣上稱之為隋堤,。《開封府志》中記述:“隋大業(yè)元年,,開通濟渠……渠旁皆筑御道,,樹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后蜀何光遠《鑒戒錄》中也記述:“煬帝將幸江都,,開汴河,,種柳,至今號曰‘隋堤’,?!北钡虒?0米,高出地面約6米,,用以抵擋黃水,;南堤寬約20米,高出地面4米,,用作御道,,設置五里一敦、十里一亭,、百里一驛,。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在過去,人站在堤外能聽到里面車水馬龍的喧鬧,,但看不到公路上的車輛行人,。
當年隋堤之上楊柳依依,疊翠成行,,柔軟的枝條輕輕牽出一個季節(jié)的相思,。風吹柳絮,騰起似煙,,在任何春風可以抵達的地方,,都留下一行行生動的詩句。清晨,,曉霧蒙蒙,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曾醉倒了多少墨客文人的心懷,。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到:“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yè)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透過這誘人的風光,、詩意的朦朧和超然的韻味,,似乎使人們看到,在那“春光蕩城市,,滿耳是笙歌”的年代,,那些富賈豪紳尋歡作樂的情景。唐朝詩人杜牧有“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的詩句,。楊柳纖長的枝葉,如同飛揚的琴弦,,揮灑成一縷縷淺笑,;楊柳青翠的色彩,好似碧透的舞臺飄揚出一個個舞姿,。
關于隋堤楊柳的來歷,,筆記野史中有一則故事。有一年天氣新熱,,隋煬帝聽聞?chuàng)P州瓊花盛開,,立即從東都洛陽擺駕,,浩浩蕩蕩東下?lián)P州觀花。那時候,,從洛陽到揚州的大運河尚未完成,,中途要換走旱路,楊廣嫌乘坐車輦不開心,,就命沿途州縣供給黍稷,、香油,鋪地行舟,。然后,,楊廣又挑選五百名美女,分成五班,,每班一百名,,輪流拉纖。纖弱的少女拖著沉重的龍舟,,一步一滑地走在用香油拌黍稷鋪成的路面上,,而楊廣看著不斷跌倒又爬起來的拉纖少女,得意忘形,。不一會兒,,這些拉纖的殿腳女就氣喘噓噓,香汗淋淋,。翰林院學士虞世基呈上對策:在堤岸遍種垂柳,,清蔭交映,一可為殿腳女遮陽,,二能夠加固新筑河堤,。隋煬帝大喜,立即傳旨隋堤岸邊郡縣連夜趕種柳樹,,每種一棵,,賞絹一匹。短短幾天之中,,官員,、百姓蜂擁而至,將周邊大小柳樹都移栽于河堤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