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流金--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根與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等品牌交流活動持續(xù)推進,。內地與香港藝術團體合作形式不斷增多,,共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舞劇《情書》大獲贊譽;兩地互派優(yōu)秀劇團,、藝術精品進入對方舉辦的中國藝術節(jié),、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香港藝術節(jié)等主流平臺,為彼此的文化生活錦上添花,。
內地與香港攜手保護文化遺產,,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16年初,,香港共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香港卷的編纂工作也已順利開展,。
今年5月,值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際,,“京港同慶”主題系列文化活動盛大啟幕,。6月3日,有“民樂翹楚”美稱的香港中樂團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奏響悠揚樂章,;“同心創(chuàng)前路掌握新機遇”大型主題展覽在北京,、天津、河北,、甘肅,、內蒙古等地同步舉行;第六屆香港主題電影展“風華絕代港片年華”也將在各地巡回展出,。
同根之樹,,綻放出朵朵繁花。這場由香港駐京辦,、香港貿發(fā)局,、香港旅發(fā)局聯(lián)合內地相關機構共同帶來的文化饕餮盛宴,是20年來兩地齊力共建文化盛世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
共融——二十年攜手“拼船出?!?/strong>
在香港舉辦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被問起啟蒙歌曲,,他脫口而出:《我的祖國》,。隨后,1000余人的現(xiàn)場不約而同地合唱起這首歌,。
真正的文化互通是政府的不懈倡導,,最終轉化為民間的自覺行動,是一種文化之間的深度“浸染”,,是時間對彼此交融的見證與“包漿”,,最終生成牢不可破的“相知相守”。
2002年,,由內地導演李少紅執(zhí)導的電視劇《橘子紅了》在香港掀起收視熱潮,,“民國”“江南”“書生”“愛情”,,引發(fā)了香港人對內地影視劇文化的集體向往。內地獨樹一格的“市民文化”與“流行文化”也開始進入香港人的生活,。
味覺,,是一個城市最真實的感受。香港回歸后,,越來越多的內地餐廳在香港落地,,并深受市民青睞:西安肉夾饃、新疆大盤雞,、云南過橋米線,、川渝火鍋……這一連串美食生動地勾勒出一個“舌尖上的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