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針驗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xì)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p>
在七月六日,,就把一個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鴛鴦水”,?!傍x鴦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過夜,,第二天,再曬一上午,,通過陽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縫衣針輕輕地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針影,。如果針影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便是勝者;如果針影是筆直的一條線,,就是敗者,。
《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xì)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七夕”民俗體驗活動上,青年們正在畫扇,。新華社發(fā)(徐培欽攝)
萬家閨艷求此時
唐代詩人劉言史《七夕歌》有“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的詩句。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女兒節(jié)”,。
古代女子要在七夕拜祭紡織高手、女紅大師織女,,由一個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團拜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