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這片國際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qū),,擁有我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庫,。已有數(shù)據(jù)顯示,,這里有近6000個高等植物物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的18%,。更為重要的是,,其中1000多種是西藏特有的植物。這些珍稀植物資源對于國家發(fā)展,、人類命運都意義非凡,,但由于高寒艱險、環(huán)境惡劣,,植物學(xué)家很少涉足,,物種數(shù)量被嚴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種質(zhì)資源庫中,,也沒有中國西藏地區(qū)植物的影子,。
當2001年鐘揚第一次走進青藏高原時,他被這片土地的壯美與豐饒深深折服:青藏高原有獨特的地理條件,,那些忍受極大溫差的植物,,很可能包含著某些特殊的基因。收集,、研究清楚了,,也許會帶來更多、更好的新品種,。
他感到迫切:全球環(huán)境變化,,人類活動的劇烈,一些珍貴的種子也許在被人們了解和知道之前,,就已經(jīng)消失了,。世界科學(xué)家應(yīng)當重視西藏的種子。應(yīng)對全世界氣候變化,,植物研究的版圖不能少了這一塊,。
作為一名生物學(xué)家,他決定行動起來,。他堅信,,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在世界屋脊采集種子的艱苦,,非親歷難以想象。每一種植物的樣本數(shù)量要達到5000粒,,瀕危物種樣本一般需要500粒,。為了保證植物遺傳信息獨立,每個樣本之間的距離不能少于50公里,,同時在整個西藏境內(nèi),,任何一個物種的樣本不能超過5個群體……于是,在廣袤的高原上,,有時一天奔波800公里,。早上五六點出發(fā),晚上八九點鐘到達宿營點,,之后還需要連續(xù)幾個小時整理標本,,一天睡3個小時是常態(tài)。
這些年,,他的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qū),。峭壁上蜿蜒的盤山路,,曾有巨石滾落砸中他所乘的車;在荒原里迷路,,沒有食物,,幾近絕望;沒有水,,就不洗臉,,沒有旅店,就裹著大衣睡在車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進山窩里;有時住在牦牛皮搭建的帳篷里,,因為嚴重缺氧,,煤油燈點不亮,添加酒精也只能勉強點燃一分鐘,;冬季,,蓋3床被子也無法抵御寒冷,漫漫長夜難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