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眾至臺當局“行政院”表達抗議日本核災食品輸臺的立場,,要求重新召開公聽會,,一度與現(xiàn)場警方發(fā)生推擠,。(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訊針對蔡英文當局上臺后的一系列媚日行為,,臺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今日(21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發(fā)表《別再當山寨版日本人》一文表示,,在臺,、日漁權談判中,,蔡當局撤回“海巡署”巡邏船,,不再稱呼沖之鳥為礁,,但日本依然強硬如故。接著,,蔡當局又要主動同意進口日本核災地區(qū)食品,,以換取日本的“外交”支持,然而日本只會得寸進尺,。為何蔡當局如此卑躬屈膝呢,?原因在于對日本無可救藥的崇拜和自卑感,結果對日政策只會不斷失敗,。
文章說,,2年前曾在臺灣熱賣的電影《KANO》,很能說明綠色執(zhí)政的心理弱點,。在民進黨肯定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社會氣氛中,,不少年輕人竟也以曾經被日本人統(tǒng)治為榮,認為臺灣從此走向現(xiàn)代文明,?!禟ANO》90%是講日語,而且吹捧八田與一(日本水利工程專家)興建嘉南大圳的貢獻,,《KANO》球隊代表日本統(tǒng)治下人民和睦共處的美好時光,。此片在臺灣大賣,同時被認為在日本也會大賣座,。但事實卻相反,,《KANO》在日本票房不好,日本觀眾反應冷漠,,大出“臺獨”意外,!
為何如此呢?徐宗懋說,,他問了一些日本友人,,其中旅臺日本作家本田善彥先生認為,電影跟真實的日本相差太遠,,很假,!事實上,戰(zhàn)后日本出過很多有關戰(zhàn)前生活的電影,,帶著反省意識,,呈現(xiàn)的社會生活都帶著強烈壓抑感。尤其是底層百姓更不離貧窮困苦的描述,譬如向鄰居借錢,、被勢利眼的親戚趕出門,、遠赴西伯利亞或滿洲的兄弟們戰(zhàn)死、警察街頭兇惡地打人,、軍中學長對學弟棍棒交加打得頭破血流,這類情節(jié)在電影里比比皆是,。反映的是日本人民的痛苦和不快樂,,從來沒有看見像《KANO》說的像人間天堂下日本統(tǒng)治的社會。
文章說,,至于日據(jù)臺灣,,1944年日本《朝日新聞》引用統(tǒng)計資料指出,1926年臺灣漢人兒童就學率在28.48%,,1935年是41.1%,,根據(jù)類推,1931年大約在35%左右,,也就是10個臺灣漢人兒童中大約有6.5個沒有上學,。而且城市和鄉(xiāng)村并不平均,像嘉南平原農村的失學率甚至10個里面會高達8至9個沒有上學,。
這意味著,,嘉南平原佃農家庭兒童絕大部分沒有受教育,屬于赤貧狀態(tài),。舉目就是兒童們打赤腳,、衣服破舊,只能吃番薯簽,、居住房屋簡陋,,男童做工、女童當人家童養(yǎng)媳,,這就是嘉南平原的基本社會景觀,,這也是農民組合激烈抗爭的原因。嘉南百姓們會感謝八田與一嗎,?當然不可能,!對八田與一的感情只存在非常少數(shù)靠剝削貧農獲利的富裕地主,說嘉南百姓感恩八田與一完全在造假歷史,?!禟ANO》表現(xiàn)的嘉南社會,源于自卑感下的想象,,連日本人都覺得很假,!
文章指出,嘉南百姓對《KANO》當然有感情,那是因為它證明了臺灣人跟日本人有一樣的能力,,臺灣棒球名將吳明捷是苗栗客家人,,后來到日本發(fā)展,但戰(zhàn)后拒絕入日本籍,。一些網上的評論說看《KANO》會掉眼淚,,也有一些說想吐,徐宗懋說,,他看了好幾個地方是笑起來,,因為編導很明顯在假裝當日本人,卻又裝得不像,,所以電影變成山寨版的日本片,!問題是,日本人看本身國產日片就好,,為何要看臺灣人做的山寨版日片,?
文章強調,這正是蔡當局對日政策的問題,,對日本莫名的崇拜和自卑,,老想把自己打扮成山寨版的日本人,自然遭到真正日本人的訕笑,!如此,,日本對臺灣占盡便宜也就不奇怪了!(中國臺灣網李寧)
【背景資料】
《KANO》是臺灣本土電影,,2014年2月上映,,意為“嘉農(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電影敘述1931年由日本人和臺灣人共組的嘉農棒球隊,,在日本教練的帶領下過關斬將,、勵志求勝的過程。該片在宣傳詞中強調“族群融合”,、“找回臺灣的美好年代”,,雖然在臺灣票房大勝,卻引發(fā)是否媚日的尖銳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