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以下簡稱“科右前旗”)居力很鎮(zhèn)靠山村,,西山坡栽下不久的小樹苗迎風(fēng)招展,忍不住來上個“森呼吸”,,頓時就會陶醉于山間萌動的清新中。要知道,18年前,,這里曾是一片廣種薄收的坡耕地,2002年玉米畝產(chǎn)最多400多斤,,畝收入150元左右,,按去年同期市場價計算,種植玉米畝收入最高也才300多元,,遇上干旱年景最多收回成本,。
“退耕還林前,山是灰色的、黃色的,,滿是‘傷疤’,,一下雨溪溝的水渾濁一片,山坡那幾畝地被沖裂好幾處,,最深的足有50公分,,一腳踩下去能把腳夾住。誰也不喜歡這樣,,可這也不是靠一家一戶能改變的,。”居力很鎮(zhèn)靠山村村民金鑫非常無奈,。2002年,,金鑫家14畝坡耕地退耕還林,占到全家耕地面積的58.3%,。金鑫說,,他一點也不心疼,而且還要感謝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那14畝坡耕地退耕后,,把被沖斷的溝壑填平了,種植的杏樹一畝地收入穩(wěn)定在300元,。眼下,,金鑫又有了新打算,準(zhǔn)備采取“林藥間作”增加收入,,雖沒定好藥材品種,,但他打聽過,1畝“林藥間作”的土地收入至少可頂2畝玉米地收入,,經(jīng)營得好收入還能再增加,。
富了生態(tài),增加了收入,。
同村的王娟也把手中的8畝瘠薄地退耕還林,,騰出手的她還把30多年的老果園進(jìn)行了改造,如今栽上新苗的果園已是葉芽滿枝,,今年秋天就可掛果收獲,,再過兩年到了盛果期,畝收入3500元不成問題,。
跟金鑫,、王娟一樣,居力很鎮(zhèn)有3780多戶村民把20796畝坡耕地還林,,以果,、杏為主的經(jīng)濟(jì)林和以楊,、松為主的用材林讓村民有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