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呷古村已成立彝繡合作社,,通過“非遺+時尚+電商”的模式,,不僅讓彝繡走了出去,更讓彝繡帶動村子的發(fā)展。2019年,,呷古村銷售彝族服裝、包包,、圍巾,、裝飾品1000余件,創(chuàng)造利潤10余萬元,。
彝繡非遺傳承人阿洛拉作莫透露,,合作社正通過設計自己的品牌、建立更加先進的工坊,、吸引更多“合伙人”加入,,在弘揚彝繡文化的同時,讓繡娘們把傳統(tǒng)手工技藝變成更為可觀的收入,,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非遺后繼有人
“非遺”與“扶貧”的結合,不僅讓更多人走上了致富道路,,也讓寶貴的非遺技藝,,在涼山大地上代代傳承、發(fā)揚光大,。
越西縣普雄鎮(zhèn)呷拖村村民吉皮五合是吉皮家族第17代傳承人,。2016年,他成立孜莫彝族漆器制作有限公司,,帶動周邊村民10多人掌握了這門技藝,,業(yè)務繁忙時有30多人參與制作,。他們的產(chǎn)品,,早已走出涼山、走向全國,。
在喜德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光明鎮(zhèn)彝欣社區(qū),,一個漆器廠也成為很多居民的常去之地。偌大的房間內(nèi)擺滿了茶盤,、酒杯,、木缽等漆器半成品,一些居民正在老師指導下為漆器上色,。
彝族漆器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工藝品,,涉及彝族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彝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傳統(tǒng)的彝族漆器以具有彝族特色的紅,、黃、黑三色為主,,圖案十分講究對稱性,,其制作包括四十多道復雜的工藝流程,。
喜德?lián)碛袊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彝族漆器民間工藝,是著名的彝族漆器之鄉(xiāng),。但漆器制作工藝復雜,,以前,各自家族的漆器技藝不傳外人,,也不傳女性,,一度面臨傳承困境。彝欣社區(qū)建成后,,1698戶,、近萬人搬遷而來,一家漆器廠就成為解決居民就業(yè),、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選擇,。
在漆器廠務工的社區(qū)居民吉伍立布莫說,漆器廠毫無保留地開展漆器技藝培訓,,并提供就業(yè)崗位,,促進了漆器技藝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光明日報》(2020年09月14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