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南端,賀蘭山東麓,有一個被譽為中國東西扶貧協(xié)作樣板的小鎮(zhèn)——寧夏永寧縣閩寧鎮(zhèn)。
這個因移民而建,、因扶貧而興的純扶貧移民鎮(zhèn),是中國減貧史上的地標,,與千里之外的福建有著不解之緣,。
2月13日,,正月初二,,賀蘭山腳下的氣溫已達十幾攝氏度,年味十足的閩寧鎮(zhèn)每個角落都喜洋洋,、暖洋洋的。
“過去,我們在隆德縣老家種30畝地,,盡管努力,,但一年下來還是填不飽肚子。2015年全家遷到閩寧鎮(zhèn),,土地流轉給葡萄酒企業(yè),,我和妻子在企業(yè)打工,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去年全家收入超過10萬元,。”65歲的張宗義告訴記者,。
閩寧鎮(zhèn)像張宗義這樣來自西海固的移民共計6萬多人,。西海固干旱少雨,災害頻發(fā),。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苦瘠甲天下,生態(tài)惡化與深度貧困互為因果,。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寧夏調研東西協(xié)作對口幫扶工作,作出了影響深遠的決策——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區(qū)的貧困群眾吊莊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fā)的地區(qū),,建設新家園,,并親自命名為“閩寧村”。
“自此,,賀蘭山腳下這片荒蕪的土地,,被賦予新的名字和生命力。”閩寧鎮(zhèn)黨委書記張文告訴記者,。
24年不懈奮斗,,閩寧村從最初8000人發(fā)展成6.6萬人的移民示范鎮(zhèn),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5萬元,,閩寧鎮(zhèn)6個行政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脫貧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633戶7046人,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超過600萬元,。
作為東西扶貧協(xié)作的起點,,閩寧鎮(zhèn)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見證了閩寧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發(fā)展歷程,。如今,閩寧鎮(zhèn)已從昔日天上無飛鳥,、地面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干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經(jīng)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