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大產業(yè)!”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柞水考察扶貧情況時曾對木耳產業(yè)的經濟價值給予肯定。事實上,,在京北延慶區(qū)的珍珠泉鄉(xiāng)南天門村里,曾經的低收入戶孟雪華也是木耳產業(yè)的受益者,。孟雪華在位于延慶深山里的南天門村已經生活了21年,,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開始,孟雪華在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技術員的指導下,,學習種植黑木耳,,實現在家門口“脫低”,收入足足翻了20倍,。
1999年剛到村里時,,孟雪華一家只有七分地,折合下來不到500平方米,,只能簡單種植一些玉米和黃豆,,收獲的糧食還不夠一家人吃的,主要靠外出打工過活,。2004年時,,村里發(fā)展果樹產業(yè),孟雪華家里的七分地改種杏樹了,?!澳菚r候丈夫依然在外打工,我因為肢體殘疾,,走路有些跛,,就不在外務工了,回到家里干農活,。院子里的30多棵杏樹全由我一人照料,,還要兼顧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很辛苦,?!泵涎┤A說,種樹是個體力活兒,,每天早上都要拖著大管子澆水,、修剪枝條,每隔幾天還要除一次草,。“如果不按時清除,,這些雜草會跟果樹搶營養(yǎng),,熟透的杏子掉在地上也不容易收撿。一忙就是兩三個小時,,感到腰酸背痛的,。”
雖然如此辛苦,,但栽種果樹的效益并不高,。“每到收獲季節(jié),村里會有人來收杏核,,年份好的時候能賣七八百元錢,;要是趕上干旱,也就能賣兩三百元錢,?!泵涎┤A說,為了補貼家用,,她當起了看山護林員,、殘疾人協管員。
延慶區(qū)珍珠泉鄉(xiāng)南天門村村民孟雪華正在種植基地栽培黑木耳 攝影/柯南雁
轉機出現在2018年,。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指導員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2萬根“刺五加黑木耳”菌棒?!耙郧拔覐臎]聽說過‘刺五加黑木耳’,,更沒種植過。后來嘗了嘗自己親手種出的黑木耳,,才知道這個品種確實不賴,,肉厚、有嚼勁兒,,而且易保存,,比種杏樹省力、賺錢多,!”說到這兒,,孟雪華禁不住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