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17歲的村民楊正邦揣著苞谷粑,,擠上了北去的列車,。
市場經(jīng)濟的海洋里,人們追風逐浪,。十八洞村的年輕人也翻山越嶺,,去尋找更多機會。
有一年春節(jié),,老鄉(xiāng)帶回一臺二手黑白電視機和一件舊棉衣,,點燃了楊正邦心里的念頭——要去山外的世界闖蕩,。
在湘西十八洞村,,楊正邦(右)在給顧客上菜(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那年3月,,綠皮火車搖搖晃晃,,把楊正邦帶到大雪紛飛的沈陽。
老鄉(xiāng)幫他在建筑工地找到工作,,開砂漿攪拌機,,操控升降梯。工地開伙時,,他會多抓兩個饅頭帶回蝸居的地下室,,藏到枕頭邊,半夜餓了再吃,。
山里人干活兒不怕苦,,楊正邦很快得到工友們的認可。大伙兒看他年紀小,,給他出主意:去找找電氣隊隊長,,跟他學電工,有了手藝就有飯碗,。
楊正邦敲開了隊長家門,。“進了門,,一脫鞋,,襪子前露腳趾、后露腳跟,,臉一下就紅了,。”多年后,,他依然記得當時的窘態(tài),。隊長看他誠心,收他當了學徒,。
邊做邊學,,8年后,楊正邦有了新打算:既然會看圖紙了,,能不能包點活兒自己干,?
就這樣,他回到湘西吉首當起了工頭,??赡戏降慕ㄖO(shè)計卻與東北不同,,“看到圖紙就懵了。跌跌撞撞干了兩年,,干不成了,。”楊正邦回憶,。
進入新世紀,,花垣縣鉛鋅礦、錳礦開發(fā)如火如荼,。楊正邦和村里許多青壯年勞力上了礦山。錢掙得不少,,但風險也不小,。成家后,他就不想再干“有今天沒明天”的活兒了,。
在湘西十八洞村,,楊正邦在自家開的飯店廚房里幫忙(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2010年,他去了浙江,,找到一份網(wǎng)絡(luò)信號維護的工作,,要背著五六十斤的工具爬45米高的信號塔。最多的一天,,他爬了10多次,。工作數(shù)年間,楊正邦的手機信號從2G變成了3G,、4G,,月工資從800元漲到1800元。
走南闖北這些年,,他覺得自己像一只飛出大山的鳥,,哪里不受窮,就往哪里飛,。四處漂泊,,沒有方向。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看到這則新聞時,“精準扶貧”四個字像一道閃亮的光芒,,照在楊正邦心上,。
大山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