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軍,、齊淑艷夫婦眼里,,“望海樓”已經(jīng)是他們的家,。(賈恒霍艷恩/攝)
央視網(wǎng)消息:塞罕壩人常說,“望海樓”是林場的眼睛,。用來望火情的“望海樓”最初叫望火樓,由于森林忌火,,在樓上遠望仿若一片林海,,遂改名“望海樓”。瞭望百萬余畝林海,,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而塞罕壩機械林場亮兵臺“望海樓”的瞭望員劉軍和齊淑艷夫婦,,已經(jīng)看了11年,。
亮兵臺“望海樓”,是林場最高的望火樓,,海拔有1940米,。11年來,劉軍和齊淑艷夫婦每年春秋兩季至少要在這里駐守6個多月,,從早到晚瞭望林海,。“再現(xiàn)代化的設(shè)備也替代不了人,!”就在這樣崗位上,,劉軍和齊淑艷夫婦守望著林場的平安,實現(xiàn)著人生的價值,。
“到點了,!該瞭望了?!?月25日凌晨,,劉軍和齊淑艷拿著望遠鏡一起上樓,登上高16米的瞭望塔露天平臺,。雖然已是夏天,,但山頂?shù)娘L(fēng)吹到臉上仍像刀刮一樣痛,他們卻全神貫注地瞭望著遠方的林海,。劉軍說,,登樓瞭望、做好記錄,、及時報告是瞭望員的職責(zé),,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放松。
就這樣,,夫妻倆嚴(yán)格按照“不間斷瞭望,、每15分鐘匯報”的要求,重復(fù)著枯燥單調(diào)的工作,。齊淑艷說,,進入重點防火期,一天要瞭望96次,。
塞罕壩全場設(shè)有9個夫妻“望海樓”,,到了防火期他們一上山就是幾個月,像劉軍和妻子齊淑艷等夫妻,,一干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一部電話、一副望遠鏡,、一個記錄本,,每隔15分鐘一次的瞭望報告,這種簡單而繁雜的工作讓他們受盡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寂寞,、艱難困苦,。
劉軍、齊艷淑都是“林二代”,,一位46歲,,另一位47歲。他們本來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陰河林場當(dāng)護林員,,11年前接受林場調(diào)令,,到亮兵臺“望海樓”當(dāng)瞭望員。
“瞭望員的工作既艱苦又寂寞,,你們想過拒絕調(diào)動嗎,?”記者問。
“林場讓來,,我們就來了,。”夫婦倆回答,。
劉軍和齊淑艷的父輩都是第一代造林人,。劉軍的父親在1958年上壩,當(dāng)時林場尚未正式成立,。之后,,他的父親不僅參加了林場創(chuàng)建和植樹造林工作,還成為第一批望火樓的瞭望員,。林場建設(shè)需要大量人力,,50多年來,,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專學(xué)生,無數(shù)壩上農(nóng)民也在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過程中揮灑了自己的辛勞汗水,,齊淑艷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