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8日電 題:記者蹲點手記:于無聲處聽驚雷
新華社記者任硌、李華梁,、袁波
人常道,,于無聲處聽驚雷。對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驚雷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西北大漠那團騰空而起的蘑菇云,。而記者近日在此蹲點采訪,更感到這孕育驚雷的無聲力量,。
中物院是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產(chǎn)單位,,經(jīng)歷過三次基地變遷,1962年開始從北京遷往青海221廠核武器研制基地,,1969年遷往四川“九〇二”地區(qū),,1990年開始向四川綿陽搬遷。
從綿陽市區(qū)到市郊的中物院,,還有20分鐘左右的車程,,途中必須經(jīng)過跨越涪江的大橋,這橋好似一道對聲音的“屏障”,,橋這頭熙熙攘攘,,一旦過了橋,四周空氣便突然變得莫名安靜,。
安靜,,這是記者對于中物院所在地的第一印象。
除了早晚高峰,,其他時間里這片區(qū)域的道路上都顯得沒什么“人氣”,,尤其是晚上9點以后,,路上更是汽車都少見,,“夜生活”在這里成了一個偽命題。
從這里再往北走,,中物院搬遷到綿陽之前的那些“老點”則更是已經(jīng)人跡罕至,。
中物院某研究所的原址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到現(xiàn)在,,從綿陽市區(qū)到那仍需近兩個小時的車程,,下了高速還要走很長一段鄉(xiāng)道,更何況從前,。
不論是昔日的“老點”,,還是現(xiàn)在的涪江之畔,,都曾經(jīng)或正匯聚著我國從事核武器裝備建設和科技發(fā)展的“最強大腦”。除了自然環(huán)境的“無聲”,,這些科研人員還要面臨另外一種工作中的“無聲”,。
由于保密需要,對于自己的工作內容,,大部分科研人員只能保持沉默,,甚至有時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不能發(fā)表論文,成果無法被外界所知,。與此同時,,保密措施也事無巨細,非常嚴格,。比如,,進入辦公場所前,手機必須入柜寄存,。在5G技術都已經(jīng)問世的當下,,這讓科研人員處于幾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聲聲“驚雷”不斷炸響,。昔日的原子彈、氫彈等自不待言,,時至今日,,某研究所的康彬研究員帶領團隊解決多項難題,打破國外大尺寸中紅外晶體制備技術壟斷,;某研究所某研究室主任孫光愛研究員負責的中子散射科研平臺成為我國首個正式運行的綜合性中子科學平臺,,入選“2013-2015年度中國十大核科技進展”;某研究所張慶華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多種新型高能量密度炸藥……
某研究所的何雨副研究員直言:“如果你要享受生活,,講究財富的積累,,那么這里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搞科研,,想給國家做點事,,那這里是你的不二之選,個人與國家,,彼此需要,,互相溫暖?!?/p>
在目前中物院的所在地,,有一個“春雷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名為“春雷”的雕塑,,是一個抽象化了的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的場景,。正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鑄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
“核武器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辦法把物質最深層次的能量釋放出來,在中物院的工作也一樣,,每個小的個體都要做到極致,,才能最終達到最大的效果?!币晃豢蒲腥藛T說,。
個人與國家,武器與和平,,微小與巨大……一對對看似南轅北轍的概念,,在這里交織匯聚,一代代中物院人前赴后繼,,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