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青藏公路上的運輸車隊,。光明日報記者萬瑪加攝/光明圖片
但石頭不能天天撿,魚也不能天天打,,歌也有唱煩的時候,,稍不留神孤獨寂寞依然會襲來。
每年周慶華都會帶戰(zhàn)士們爬上兵站對面陡峭的博卡雷克塔格爾山,,在山頂插上一面紅旗,,十幾年來這成了兵站雷打不動的傳統(tǒng)。
“我們納赤臺的官兵進出兵站總會下意識地抬頭看一看山頂?shù)募t旗,,那是一種希望和一種信念,。”周慶華告訴我們,,納赤臺兵站有三面旗,,兵站的“國旗”、官兵們心中的“黨旗”,,還有山上的“紅旗”,!
在枯燥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然而在納赤臺這個熱血男兒的王國里,,我們卻不僅感受到如鋼的意志,,也感受到了官兵們發(fā)現(xiàn)美好、熱愛生活的心和似水的柔情,。
“在站上渴望的就是休假,,可休了假沒幾天又惦記著兵站?!?/p>
“在納赤臺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從迷茫到坦然,,從一心想離開到戀戀不舍的經(jīng)歷?!?/p>
“其實極致的荒涼,,也有著另外一番風韻?!?/p>
“納赤臺是上青藏線的第一站,這個崗我們一定要站好,!”
“門口的這幾棵楊樹,,是到唐古拉山前能見到的最后的樹木,,看到它們就知道到家了!”
…………
到了納赤臺兵站后我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奉獻,!也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兩路精神”,!一專多能的戰(zhàn)士費盼盼、“麥霸”廚師冉杰,、憨厚的勤雜班班長張濤濤,、淘氣的90后士官李佳……每一個血氣方剛的戰(zhàn)士在周慶華眼中都是最可愛的人!他說,,他們是流水的兵,,他們是鐵打的營盤,他們更是青藏線上錚錚的鋼鐵脊梁,。
4000公里青藏線,,既是內(nèi)地通向西藏邊陲的生命線,也是人與大自然抗爭的生死線,。年輕的兵站官兵,,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為這條“天路”涂抹著生命的亮色。在納赤臺兵站的后山上,,有幾十年前的官兵們用白色石頭壘起來的“扎根高原,、赤誠奉獻”八個大字。周慶華說,,這其實就是官兵們內(nèi)心想說的話,,這也是他們內(nèi)心一直堅守的信念。
《光明日報》(2019年05月19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