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美國波士頓12月12日電
專訪:書成國恨心猶烈——訪《南京不哭》作者鄭洪
新華社記者顏亮郭一娜朱東陽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鄭洪的心中,,古城南京有著特殊的意義,。
現(xiàn)年80歲的鄭洪,出生在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發(fā)生那一年,。他的“南京情緣”要從22年前“偶遇”的一場講座說起……
1995年4月的一天,同事告訴他,,麻省理工學院正在舉辦關(guān)于日本二戰(zhàn)史的講座,。他趕過去一看,,三名美國教授和一名日本學者正向臺下200多名聽眾講述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事件。四人聲稱,,日本才是二戰(zhàn)中受傷甚重、苦難最多的國家,。他們推測稱,假如沒有某些特定事件,,美國可能不會把原子彈投向廣島和長崎,。
鄭洪熱血沖腦,他頓時想起幼年時親見日本戰(zhàn)機轟炸廣東家鄉(xiāng),、自己和家人“躲警報”,、街頭尸橫遍地的一幕幕慘狀,。他站起來抗議:“如果一群強盜闖入了你的家中,,強暴了你的妻子,殺死了你的兒女,,還要割破你的喉管,,警察進屋來制服了強盜,,救了你的命,。請問臺上四位尊貴的先生,,這是警察在暴力執(zhí)法嗎,?”
面對鄭洪的質(zhì)問,,臺上臺下一片安靜,。一名美國主講人簡單敷衍了幾句,,又把話題扯回原來方向,。事后,,《麻省理工學院技術(shù)評論》雜志刊登一篇長文,,由講座主講人之一執(zhí)筆,繼續(xù)為日本辯護,。鄭洪投書反駁,,但雜志過了幾個月才刊載,,且篇幅遭大幅刪減,,只是那名主講人文章的十分之一,。
“他們限制我發(fā)言,,我更要發(fā)言,”鄭洪說,,“《南京不哭》就是我對他們的回答。”
英文不是他的母語,,南京不是他的家鄉(xiāng),但童年記憶托起的使命感推動著他,。鄭洪決定寫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小說,,因為那是日本侵華的最典型罪證。為此,,在廣東長大,、從未去過南京的他于1999年專門申請假期,前往南京實地考察,。
在南京,,鄭洪見到了兩位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和姜根福。談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這一天的遭遇,,兩人老淚縱橫,。這是西方歷史書不曾記載的慘劇,鄭洪把他們的記憶寫進了《南京不哭》,。
從2005年到2015年,,鄭洪作為一名物理學家,克服了“跨界”創(chuàng)作的諸多困難,,十易其稿,,終于完成了這部英文小說。2016年,,作品被麻省理工學院所轄出版社出版,。當年年底,鄭洪親譯的中文版由江蘇譯林出版社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