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蔡玉高、蔣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活動在紀念館啟動,;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從“家祭”到“國祭”,,中國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頁,,正不斷加固于整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中。
降半旗,、奏唱國歌,、拉響警報、全城默哀,、敬獻花圈……首個國家公祭日,,高規(guī)格的祭奠儀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與無盡思考,。
77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陷,在此后的1個多月時間里,,侵華日軍血腥屠殺30萬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多年來,,南京一直銘記這段災(zāi)難的歷史,。1985年8月,建立在“萬人坑”遺址上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館,。1994年12月13日,,紀念館首次拉響警報并舉行集體悼念活動,自此,,每年的這一天從未間斷過,。紀念館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場所。
紀念館身后,,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經(jīng)歷者與受害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證言是歷史的最有力證據(jù),。肩負著傳承歷史的重任,,這批可敬的老人不得不強抑心中的悲憤,一遍遍地講述災(zāi)難經(jīng)歷,,甚至要與日本右翼對簿公堂,。
對于自己的后人,幸存者們有嚴格的要求,。除了6歲的重孫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佘子清“督促”全家所有人必須到紀念館參觀,并親自擔(dān)任講解員。每逢清明,、“12·13”等特殊的紀念日,,老人都會不厭其煩地講述歷史。小女兒佘玨說,,對于父親的講述,,她經(jīng)歷了從好奇到不耐煩、再到心情沉重的復(fù)雜過程,。父親年紀大了,,他希望兒女們將祖輩們的傷痛記憶傳承下去。
令人心痛的是,,歲月無情,,越來越多的幸存者離開人世。為了將幸存者的家族傳承從“習(xí)慣”變成“慣例”,,在首個國家公祭日來臨前,,南京組織了第一次幸存者遺屬“家祭”活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表示,,“30萬”不是冰冷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而是由一戶戶家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組成,,結(jié)合到個體、家庭受災(zāi),,更易引發(fā)后人對歷史的反思,。
個人證言、家族傳承,,最終是為了要將災(zāi)難的歷史,,深深烙在民族記憶中。
“南京之痛,,民族之痛,。南京之悼,理應(yīng)成為民族之悼,!”朱成山表示,,自今年2月底“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式設(shè)立后,首個國家公祭日如何祭奠成了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笆讉€國家公祭日隆重的祭奠儀式,凸顯了一個民族對平民死難者的深切緬懷與眷戀,,更彰顯了一個國家正面歷史的勇氣,。”朱成山說。
當(dāng)天的公祭儀式上,,10位坐在輪椅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引人注目,。85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周湘萍拄著拐杖前來參加公祭儀式,整個紀念活動中,,她一直認真地關(guān)注著儀式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聽到青少年代表誦讀《和平宣言》時,老人難抑悲憤,,淚水直流,。她激動地說:“國家為死難同胞舉行公祭,對逝者是慰藉,,對生者則是一種警醒,。希望后來人一定不能忘了歷史?!?/p>
30多歲的阮超陪同爺爺,、幸存者阮定東前來參加公祭活動。阮超說:“以立法形式設(shè)立公祭日,,這是災(zāi)難歷史最有效的傳承,。一個不忘歷史的民族,定能實現(xiàn)復(fù)興,?!?/p>
日本友人松岡環(huán)13日也參加了儀式?!胺浅S行夷軈⑴c這樣高規(guī)格的祭奠活動,。”多年來始終堅持為南京大屠殺歷史求證的她表示,,這20多年中,,她明顯感覺到,中國人對歷史(南京大屠殺)越來越重視,,舉行國家公祭,,是在向世界宣布,中國是一個不忘歷史,、愛好和平的民族,。
“和平發(fā)展,時代主題,,民族復(fù)興,,世代夢想。龍盤虎踞,,彝訓(xùn)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闭纭逗推叫浴分兴?,家之祭、國之祭,,正匯合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民族不斷走向復(f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