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光耀和家人的重要意義,,這個住所還在新加坡爭取自治和獨立的建國歷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人民行動黨1954年成立前,,創(chuàng)黨成員多次聚集在屋內(nèi)地下室開會,,商討黨名、黨徽,、理念和新加坡的未來,,因此可說是催生行動黨的搖籃。在人民行動黨建黨之前,,李光耀和黨的要員們在歐思禮路38號地下室開了無數(shù)次會議,。
或許,人們總需要一些實體的東西來銘記歷史,。但是李光耀的態(tài)度一直是,,去世后拆除這棟故居。
2011年,李光耀在《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表達(dá)拆房的愿望,,他說,,由于他住家鄰近的屋子都不可以建高,拆屋后該地段就可以改變規(guī)劃,,把屋子建高,,土地價值也會提升。他也指出,,這棟屋子已經(jīng)老舊,,雖然柱子還穩(wěn),但墻壁已龜裂,,要保留及維修將花費不菲,。
盡管此言一出便引起新加坡社會嘩然,許多人感到惋惜和驚訝,,希望他能改變主意,,把房子保留下來,改建為公共博物館,,讓公眾參觀,,也借此灌輸愛國精神及培養(yǎng)國家凝聚力。但是在2013年,,李光耀依舊在遺囑中重申,,“這是我的愿望,也是亡妻柯玉芝的愿望,。在我過世后,,我歐思禮路38號住家必須即刻拆除……我要求我每一個孩子務(wù)必執(zhí)行我們的愿望?!?/p>
△李光耀和柯玉芝戀愛時期的照片
李顯龍曾對其母親的考慮作出解釋:“一想到在她和我父親去世后,,人們就能進(jìn)入她的私人空間,看他們?nèi)绾紊?,她就感到非??鄲馈,!?/p>
此后,,對于李光耀遺囑有關(guān)處置故居的內(nèi)容,李瑋玲和李顯揚一直堅持遵守父親的意愿,,他們強調(diào),,父親在晚年時曾數(shù)次要求新加坡政府保證在他去世后拆除故居,以免成為“供人崇拜的遺跡”,。
但是,,拆除故居一事并沒有得到新加坡政府的積極響應(yīng),。盡管2011年12月新加坡政府召開特別內(nèi)閣會議,討論如何處理歐思禮路38號的房子,,但拆除遲遲沒有進(jìn)展,。身為李光耀遺囑執(zhí)行人的李瑋玲和李顯揚選擇用“割袍斷義”般的方式與李顯龍決裂。
李顯龍的態(tài)度是,,“這個周末回國后我會考慮后續(xù)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