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倫多涂鴉街,,城市情緒的晴雨表
[環(huán)球時報特約記者馬尚]涂鴉之于城市,,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是一種藝術(shù)的表達,。涂鴉一直是作為主流文化的反面存在的,在合法和違法間“走鋼絲”,。在擁有英,、法兩種官方語言的加拿大,涂鴉文化遍地開花,,隨著隆隆行駛的加拿大國鐵貨車,,傳播到幾乎每一個居民點。在該國最大城市多倫多,,自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就自發(fā)形成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涂鴉巷”,,它的起起落落,,折射了加拿大社會多元文化的相愛相殺與求同存異的過程。
“涂鴉巷”位于多倫多皇后西街以南的一條小巷,,長約1000米,,介乎斯帕蒂娜街和波特蘭街之間。這里是貧民區(qū),,并不寬的街道兩側(cè),,是紅磚砌成的三層或四層舊樓,一層是“底商”,,上面則是住戶,,也有些建筑經(jīng)過翻修或粉刷,呈現(xiàn)出“過氣鋼筋水泥怪獸”的灰白色,。這些或紅或灰的建筑外墻,,畫滿五顏六色、風格各異的涂鴉,,有的寫實,,有的寫意,有的則是各種文字和圖案的組合,。熟悉加拿大“涂鴉”的人士會告訴你這幅是DOH團隊的杰作,,那幅是HAS團隊的手筆,遠處那個“底商”卷閘門上,,則有大名鼎鼎的SKAM或Uber5000等“涂鴉大師”的“巨作”,。
這樣的“創(chuàng)作”最初并不為多倫多市政廳所容,認為“有礙觀瞻”,,影響市容,,幾年前得癌癥去世的“性格市長”羅布·福特就憎惡“涂鴉巷”,幾次公開揚言要“徹底整治”,,把這條被“污染”的小巷變得窗明幾凈,、四白落地,,結(jié)果這位在市民中人氣很旺的市長直到下臺,也未能完成這一“壯舉”——相反,,在“涂鴉巷”“大師們”創(chuàng)作的“漫畫臉”福特大頭像,,不止一幅。
自誕生之日起,,一些“涂鴉團體”就不斷挑戰(zhàn)市政管理規(guī)則,,試圖將涂鴉合法化。2011年,,多倫多垃圾工連番大罷工,,借著“大好形勢”(反正到處市容都一塌糊涂,涂鴉總比亂扔垃圾好得多),,“涂鴉巷”被成功“洗白”,,隨后還被納入多倫多市政廳旨在培養(yǎng)“合法街頭藝術(shù)”的START計劃,有條件地吃上了“皇糧”,。
如今“涂鴉巷”周遭一公里范圍內(nèi)的小巷也被“傳染”,,相鄰的拉什巷更被一些蹩腳導(dǎo)游張冠李戴,誤指為“涂鴉巷”本身,。不過在“涂鴉界高端”圈子,,“涂鴉巷”的“核心舞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區(qū)域”,“大師們”擠破頭也要把自己的“大作”涂在那1公里范圍內(nèi)的墻壁上,,宛如“某某到此一游”一定要寫在真名勝上一般,。
“行內(nèi)規(guī)矩”,每個“畫位”一旦分配停當,,在一定時限內(nèi)任何人不得“褻瀆”,。約定時間一過,就會被徹底清理,,其他人再畫上自己的涂鴉,。
如今這里成了多倫多市政當局部分“進步人士”大力兜售的“特色文化景區(qū)”,也是各類半即興活動(如街頭音樂節(jié)和地攤音樂家光碟兜售等)的“集散地”,,和各國涂鴉“大師”們“以涂會友”的擂臺,。但也有些曾經(jīng)活躍在這里的“大師”銷聲匿跡,他們認為,,“涂鴉的生命在于踩市政規(guī)矩的鋼絲,,而不是吃市政的軟飯”,這里都變成景點了,,不但沒人“打擊”,,還有人給送“盒飯”,我還能有啥創(chuàng)作靈感呢?
當?shù)鼐用駥@個“特色文化景區(qū)”觀感復(fù)雜:“涂鴉大師”們給這里帶來了人氣,、知名度和一點點商機,,卻也讓這個著名的“臟亂差窮”社區(qū)長期得不到改造,至今這里的路面仍然坑坑洼洼,、污水橫流,,市政廳倒是送來不少嶄新的垃圾桶,,但這些垃圾桶的外壁,,大部分也已被暫時擠不上墻壁的“替補大師”們畫成了“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