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力維護國際法的權威性
記在海牙舉辦的南海仲裁案與國際法治研討會
本報記者 裴廣江 胡澤曦 許立群
6月26日,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和荷蘭萊頓大學格勞秀斯國際法研究中心在荷蘭海牙聯(lián)合舉辦南海仲裁案與國際法治研討會,。來自亞洲、歐美及非洲國家和地區(qū)的30多名國際法學者共聚一堂,,就南海仲裁案的發(fā)起、仲裁庭的組建和程序,、仲裁庭對此案管轄權和可受理性的裁決,、中國對此仲裁不參與不接受的立場、中國在南海擁有的歷史性權利,、南海仲裁案對國際法治的影響闡述了意見,。
剛從海牙返回國內(nèi)的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院長胡德坤28日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備受國際關注,,這次研討會為中外法學專家進行充分交流創(chuàng)造了機會,,很有意義。與會中外學者共同關心的焦點是,,南海仲裁庭對《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的解讀是否全面,?除仲裁庭的解讀外,對相關問題還能有什么視角的解讀,?應該說,,在這些問題上,與會專家達成了基本一致,,即仲裁庭對《公約》的解讀,,不能代表國際法學界的普遍觀點。
據(jù)介紹,,這次會議邀請的都是國際海洋法方面的資深專家,。參會中國學者分別來自武漢大學、中國社科院,、廈門大學等,外方專家有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前主席,、國際刑事法院法官,、印度外交部前首席法律顧問拉奧·佩馬拉朱,國際法院前法官阿卜杜勒·科羅馬,,美國國務院前法律顧問,、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伯拉罕·索費爾,英國外交部前法律顧問克里斯·沃默斯利,,荷蘭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烏特勒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姆·茲瓦特,意大利莫德納大學國際法教授安德里亞·喬亞等。
胡德坤說,,會議有4個議題,,分別是“菲中南海仲裁與國際法治綜合評議”“不出庭國際案例比較”“歷史性權利與國際法治”“海洋法公約的解釋與國際法治”。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首席專家易顯河介紹說,,與會專家們認為,,仲裁案違反了多項國際法治準則,比如,,仲裁庭在管轄權裁決中沒有認清,、證實中菲之間的爭端,仲裁庭的組成未能代表主要文明體系和法律體系,,仲裁庭費用由菲方全包,,程序進展速度驚人,管轄權判決對中國觀點沒有充分的認識,,表面注意到某些中國觀點但不給予充分考慮,,不完成必要的法律分析。有的仲裁員不做解釋就改變以往立場,,違背了“法律一貫性”的國際法治原則,。所有這些都讓法學界有理由擔憂,此案將對國際法治造成負面影響,。
胡德坤表示,,大家在以下主要問題上達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首先,,南海仲裁案仲裁程序失于片面,,仲裁庭對中菲之間的領土爭端和海洋劃界爭端沒有仲裁權。其次,,單方面提起仲裁不合法,。菲律賓惡意規(guī)避中國于2006年根據(jù)《公約》第298條規(guī)定作出的排除性聲明,否定中菲雙方通過談判和協(xié)商解決爭端的共識,,單方面提起仲裁,。這個先例不能開。再者,,從歷史演進來看,,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菲律賓提出仲裁是對史實的不尊重,,這違反了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