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參與集會的保守民眾來說,,手持太極旗和星條旗沒有太大區(qū)別,都是守護國家的象征,,因為在朝鮮戰(zhàn)爭中是美國拯救了韓國”,,韓國紐西斯通訊社援引韓國慶熙大學教授李澤光(音)的話稱,“美國類似于韓國的救世主,,這種冷戰(zhàn)思維已銘刻在保守民眾心中”。
年長的保守者如此迷信美國,,普通民眾則對“挺樸”集會變成“星條旗”的海洋感到不滿,。記者在網絡上看到,不少韓國網民表達了質疑,,有人諷刺稱,,“所謂愛國集會卻舉著美國的星條旗”;有網民直接表示,,“揮舞太極旗和星條旗自以為很愛國的人都是精神病患者”這一回答得到最多點贊,。
一名29歲的上班族接受采訪時說,“又不是針對(美國)瘋牛病示威,,國內亂局與美何干,?韓國是美國的宗屬國,還是它的第51個州,?”一名37歲的家庭主婦說,,“拿著別國的旗子自詡‘太極旗愛國集會’,真是荒唐至極,,開國際玩笑”,。
仇日的多,反美的極少
一位嫁到韓國10年的朋友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韓國人似乎都對美國有依賴情緒,,因為美國是韓國的盟國,但舉著美國旗進行反對彈劾樸槿惠的游行,,仍讓不少韓國人覺得不倫不類,,“內政關美國什么事?”
《韓國先驅報》3月初的一篇報道稱,,親樸人士舉韓國國旗上街可以理解,,但帶上“不相干”的美國國旗就有其他含義了,。文章認為,韓國選舉和黨派斗爭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分歧已是常態(tài),。
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之分,,韓國亦然。在韓國,,一般稱為進步勢力(左)和保守勢力(右),,處于中間派的民眾自然是大多數(shù)。不久前分裂的執(zhí)政黨新國家黨是保守勢力的代表,,進步勢力的代表是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國民之黨和正義黨。進步和保守兩派在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對朝,、對美、對日,、對華等問題上觀點相左,。
進步和保守也可通過年齡來劃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都支持進步勢力,,是“燭光集會”的主要人群,,而五六十歲的人是“太極旗集會”的主力。不過不分老少,,對美國懷好感的韓國人占多數(shù),。首爾大學2015年的調查顯示,回答“對美國有好感”的人高達54.2%,。當時是中韓蜜月期,,對中國的好感度也只有23.1%。在回答“哪個國家有助半島穩(wěn)定”的問題上,,選擇美國的受訪者最多(51.5%),,其后依次為中國(19.5%)、俄羅斯(10.6%)和日本(9.2%),。
這與歷史有關,。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朝鮮半島被美蘇分占,,1948年大韓民國在美國扶持下建立,,朝鮮戰(zhàn)爭中又是美軍登陸仁川挽救了李承晚政府,。不少韓國人認為韓國是在“反共”和“親美”兩大保守價值觀中誕生的。而進步勢力常被保守派稱為“赤匪”或“親北分子”,。
如今在韓國政壇,,“仇日派”和“親日派”之區(qū)分明顯,但幾乎沒有“反美派”或“親美派”的說法,。在歷史問題上反日是韓國不分左右的主流,,“親日派”是人見人恨的“韓奸”。而保證韓美同盟也是社會主流,,“親美”或者“不反美”是一般進步和保守勢力的共識,。在韓美同盟問題上,保守和進步的差別只是繼續(xù)強化和維持現(xiàn)狀的差別,。而保守勢力也并非一味親美,,像被視為親美派的樸槿惠也曾致力于發(fā)展中韓友好關系。
韓國執(zhí)政黨自由韓國黨下屆總統(tǒng)競選人(只是表明意向)李仁濟手拿美國國旗參加“挺樸”集會
“現(xiàn)在韓國不會特意區(qū)分親美派,、親中派,、親日派,很多人也不愿意自己被別人這樣稱呼”,,黃載皓告訴記者,例如,,非常了解中國的人,,通常會被稱為“知中派”。但如果必須劃分的話,,存在“親美派”和“親中派”,,“親美派”中也有一部分人“親日”,但“親日派”不是主流,。韓國的親美群體包括官僚,、軍隊、公務員等,,社會主流強調韓美同盟,,親美人士會得到很多升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