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媒:中國在這里系統(tǒng)布局,,不僅收獲了朋友,,更斬獲了——
德國《時代》周報網站9月20日刊文稱,,從2010年開始,中國就系統(tǒng)地在東歐和東南歐投資,。而這不只涉及投資和進入歐洲市場,,也關系到在歐洲的政治影響力。
2016年6月,,中國領導人對塞爾維亞進行了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一個擁有將近14億人口的世界大國的領袖將3天寶貴時間花在了一個僅有約700萬人口的貧窮國家身上。
作為對比,,德國總理默克爾上一次訪問塞爾維亞是在2015年,,僅停留了短短幾小時。對默克爾來說,,那只是對入盟候選國的一次例行公事的訪問,。
相反,中國領導人的3天訪問是一項龐大計劃的一部分,。它不只涉及投資和進入歐洲市場,,也關系到在歐洲的政治影響力——中國希望今后也能間接參與歐盟決定。
北京發(fā)現(xiàn)了一條開放的側翼,,就是東歐和東南歐,。這些國家的政府本就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布魯塞爾的指揮權。中國想通過布達佩斯,、雅典和華沙在歐洲獲得更多參與權,。
文章稱,2016年中國企業(yè)在歐盟的直接投資增至超過350億歐元(約合2750億人民幣),,其中110億歐元(約合865億人民幣)是在德國的投資,。這是一個新紀錄。中國主要對高新技術感興趣,。
不過,,中國為何也向歐洲邊緣國家投入大筆資金呢?東歐能提供的高新技術相對較少,,而中國企業(yè)仍在那里大舉收購,。中國投資方通常是國有企業(yè)或國家參股企業(yè)。塞爾維亞最大的鋼廠,、羅馬尼亞的羅維納里燃煤發(fā)電站和煉油廠,、阿爾巴尼亞帕托斯-馬林扎油田和首都地拉那的國際機場——所有這些都被中國企業(yè)收購,收購名單還在不斷拉長,。
中國不是普通投資者,,中國資金背后也有政治期待——并且這些期待得以實現(xiàn)的機會在不斷增加。
從2010年開始,,中國就系統(tǒng)地在東歐和東南歐投資,。當時的時機非常有利。歐元危機動搖歐洲,,經濟衰退,,不少國家四處尋求資金,。這時崛起中的中國挺身而出。北京向東歐和東南歐國家提供了一種自己已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試驗成功的模式:將相關地區(qū)合作機制化,。
2012年,,“16 1合作”機制在華沙誕生。它包括16個歐洲國家——全部來自東歐和東南歐——和中國,。機制內國家每年舉行領導人會議,,設立秘書處,每個國家任命一名協(xié)調員定期舉行會議,。
布魯塞爾對此十分擔心,,特別是因為“16 1合作”機制對歐盟而言是一個難以操控的存在?!八哂谢旌咸卣?,”歐盟外交事務部門的一名官員說,“因為其中包括歐盟成員國和非成員國,,所以很難控制,。”
“16 1合作”機制的16個歐洲國家中有11個歐盟成員國和5個非歐盟國家,。這5個非歐盟國家均為多年來苦苦等待入盟的巴爾干國家,。
文章稱,歐盟顯然對中國的意圖充滿疑慮,。但布魯塞爾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很少,。它無法禁止所有歐洲國家與中國做生意。特別是最強大的歐洲國家德國多年來始終在向歐洲人示范同中國人做生意的方法,。
德國總理總是作為受歡迎的客人到訪北京,,并且通常率領龐大的經濟代表團隨行。如此一來,,波蘭,、捷克或匈牙利同樣嘗試接近北京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