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楊駿 李驥志 張家偉
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但如何去見呢?理論在先,,還是工具改進在先,?
比如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而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交待。
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因為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諾獎。
消息宣布后,,不少科學界人士善意地調侃說,,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茖W界利用三人不斷改進的技術,,得以高分辨率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又不破壞其形態(tài),,這一突破對生物化學產(chǎn)生了革命性影響,。
正如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彼得·布熱津斯基所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正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鏡鼻祖”——亨德森
“我一直覺得如果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了,那么在某個階段你就會因為做你喜歡的事情而獲得很好的回報,?!庇鴦虼髮W的分子生物學家亨德森幾年前的預言今天應驗了。
亨德森生于1945年,,作為電子顯微鏡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他也是個生物物理學家,以一個物理學家的特有眼光看待生物化學領域,,或許總能獲得別樣的思路,。“我把從事的研究當成了一項吸引人的愛好,,因為從來不會重復,,總有新東西?!?/p>
把研究當愛好,,就仿佛孩子愛玩并好奇周圍一切一樣,讓亨德森在上世紀90年代才思泉涌,,改進了傳統(tǒng)電子顯微鏡,,取得了原子級分辨率的圖像。人們因此得以看到極其微觀層面的世界。
> 2013年,,張首晟獲得俄羅斯富商尤里·米爾納設立的尤里基礎物理學前沿獎,。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張首晟團隊搜尋手性Majorana費米子的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