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工作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雅克·杜博歇提出了“急速冷卻”方案,,奠定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樣本制備與觀察的基本技術手段。冷凍可以對樣本起到保護作用,,但通常的冷凍過程中,,樣本里的水會結成冰晶,可能使物質結構發(fā)生改變,。更重要的是,,冰晶會“喧賓奪主”,使電子發(fā)生強烈衍射,,干擾觀測,。杜博歇用液氮對生物大分子溶液薄膜進行瞬間冷凍,使水來不及結晶而是形成無定形的“玻璃態(tài)”,,就不會產生衍射,。
電子顯微鏡觀測的樣本通常是只含一層分子的薄膜,可以視為二維的,。對大量散布的同一種分子拍攝二維圖像,,再把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該分子的三維圖像,。20世紀70年代,,在紐約沃茲沃思研究中心工作的約阿希姆·弗蘭克開始進行這種“三維重構”的理論研究,,開發(fā)出了多種數(shù)學工具和圖像處理方法。
1990年,,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理查德·亨德森小組報告了他們對一種色素蛋白進行的三維重構,,這項成果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重要里程碑,證明“冷凍樣本-二維成像-三維重構”的確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維圖像,。它標志著一種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新方法已經成形,,其思路與X射線晶體學迥異,可以給生物體內溶液中,、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分子“抓拍”快照,。
不過此后相當長時間里,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精度都不太高,,無法與X射線晶體學相比,。這里既有觀測手段的原因,也有計算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
近幾年來,,傳統(tǒng)的電子顯微術照相機被可以直接檢測電子的設備取代,解決了圖像轉換導致細節(jié)丟失的問題,,這個重大進展也是亨德森的貢獻,。輔以新的高分辨率圖像處理算法,以及突飛猛進的計算機運算能力,,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高清時代”終于來臨,,例如2016年發(fā)布的谷氨酸脫氫酶結構,分辨率達到了1.8埃(1埃等于10的負10次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