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這一年來經歷的“震蕩”不僅僅來自于青年。政治上,,雖然“脫歐”談判終于走上正軌,,但由于受到“懸浮議會”(即“無多數議會”)的掣肘,英國政府常顯得“有氣無力”,;經濟上,,雖然迎來了久違的加息,貨幣政策有望走向正軌,,但未來5年經濟增速預期低迷,,還將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地位拱手讓人。去年一年內連遭5次恐怖主義襲擊,,加上6月發(fā)生在倫敦的高樓火災造成多達71人遇難,,讓整個英國的神經高度緊張。
或許正是英國在各方面表現出的“不振”,,才讓青年帶來的“震蕩”如此顯眼,。青年們希望改變社會現狀,積極參與到政治選舉和社會變革之中,,這未必不是希望的曙光,。正如同牛津詞典出版社負責人卡斯珀·格拉斯沃爾所言,,在語言體系日漸反映出不斷加深的不安和疲憊之際,“青年震蕩”是一個少有的,、帶著積極語調的政治詞匯,。
當然,青年之所以為青年,,自是有其不穩(wěn)定,、不成熟之處?!扒嗄暾鹗帯币怯缅e了地方,,無疑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動蕩”。如何正確引導“青年震蕩”,,使其形成積極正面的社會推動力量,,是英國政府要努力尋找的答案。(強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