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無遮攔,、語出驚人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總是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置于世界媒體的漩渦中心,。上周五,他又因為在白宮閉門會議上的驚世駭俗之語牽動了各國媒體的神經(jīng),,一時之間,,特朗普柔軟飄逸的金發(fā)又占據(jù)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
在國內(nèi),關(guān)于特朗普此次“不遜”言論的新聞標(biāo)題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類似于“特朗普語出驚人:為何要讓‘爛國家’的移民來美”的標(biāo)題,,直指特氏粗話的核心,;第二類是“特朗普爆粗口,這些國家怒了”的標(biāo)題,,反映出國際社會和這些被特朗普謾罵國家的激憤和怒懟情緒,;第三類標(biāo)題———“特朗普用‘糞坑’形容海地及非洲國家,,面對指責(zé)予以否認(rèn)”———則描述了特朗普面對批評而試圖自我澄清與辯解的嘗試,。
從上述三類標(biāo)題可以看出,,關(guān)于此次特氏臟話的報道在時間軸上得到了及時更新與推進,,從最初的背景、緣起,、事件過程迅速擴展到當(dāng)事國,、國際社會的反應(yīng)以及當(dāng)事人的事后表態(tài),,使得國內(nèi)讀者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而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中國媒體人對于特朗普此次不堪入耳的粗魯言語,,最初似乎保持著相當(dāng)審慎的態(tài)度,,用了“爛國家”一詞來翻譯特氏口中的“shithole countries”,。
“爛國家”令人聯(lián)想到“爛人”一詞,,雖是個貶義詞,,指人品有問題的人,,但也具有一定的調(diào)侃意味。很顯然,,“爛國家”一詞并不具備特氏話語“一鳴驚人”的震撼力度,,所以,雖然在媒體報道中,,污穢不堪的臟話屬于禁忌用語,,但是為了準(zhǔn)確傳達(dá)美國總統(tǒng)話語的“殺傷力”,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使用直譯的做法,,即把“shithole”翻譯成了“糞坑”,。
關(guān)于這個核心描述語,似乎西方國家遇到的麻煩會小一些,,比如在同屬日耳曼語系的英語和德語中。在德語中,,“shithole”可以找到兩個幾乎完全對應(yīng)的詞匯:Dreck (s)loch以及Scheiβloch,,“shit”對應(yīng)“Dreck”或者“Scheiβe”,“hole”對應(yīng)“Loch”,,但是德國的主流媒體情有獨鐘地選擇了前者———
Drecksloch,。雖然這二者之間不相上下,但是相比較而言,,Dreck的語意范圍更大一些:“Dreck”可以是“污泥,、垃圾”,也可以是“糞土,、糞便”,,而“Scheiβe”一詞的基本含義就是“屎、大便”,,似乎更貼切,、更直觀,但也更粗野不雅,、庸俗低劣,。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因此,,德媒使用Drecksloch一詞也是傳媒謹(jǐn)慎為之的表現(xiàn),,以避免造成更進一步的視聽污染,。
不過,德國讀者也并非樂見其成,。有讀者就提出了,,既然特朗普本人如此大言不慚,作為一國領(lǐng)導(dǎo)人絲毫不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德國媒體也大可不必為他遮羞,完全可以在本國報道中使用Scheiβloch一詞,,讓德國人都看看美國總統(tǒng)究竟是如何濫用話語權(quán)力的,。所以也有讀者建議,,不用翻譯,,直接照搬特氏的“shithole countries”即可,既直截了當(dāng),又能在讀者心目中產(chǎn)生陌生化效果,似乎也就不會污染了本國媒體報道的“語言純潔性”,。
的確,德國有一些媒體就照搬了“shithole”一詞,,再和德語單詞“國家”進行“混搭”,,活生生地造出了“Shithole”-L?nder一詞,。另外,,有些德國媒體還采用了翻譯過程中通行的一種做法,,即在翻譯之后用括號加注原文,使有需要或者有能力的讀者進行比對查證。
這種做法常見于兩種文化差異巨大的語言轉(zhuǎn)換,,如中德翻譯,而作為語言淵源如此相近的兩個國家,,德國媒體大可不必在Drecksloch一詞之后加括號說明原文,。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德國電視二臺 (ARD) 或者 《世界報》 等媒體的報道中看到這一做法,。一來可能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體驗特氏話語的“負(fù)面爆炸力”,,二來也可以和特氏語言保持一定的距離,三來可以增加“糞坑”的表達(dá)方式,,增加了語言靈活度,,使得行文更為生動,。
在由“糞坑”掀起的語言風(fēng)暴之中,德國 《每日鏡報》 刊登了一篇短文,,稱亞洲國家的媒體在遇到美國總統(tǒng)的“糞坑”語言時變得有些不知所措,,例如韓媒翻譯成了“乞丐窩”、越南媒體使用了“垃圾國家”,。(陳虹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