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者指認樂施會報告為了奪人眼球而淪為“標題黨”,,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全球貧困率已從1929年的75%降至2015年的10%,。
“樂施會的錯誤是把財富看成一塊大小不變的蛋糕,,”英國智庫亞當·斯密學會研究主任山姆·杜米特留說,。他說,“臉書”網站首席執(zhí)行官(CEO)馬克·扎克伯格或亞馬遜公司CEO杰弗里·貝索斯之類富豪財富增加,,不意味著其他人的財富會相應減少,,“正相反,自由市場上,,個人只有滿足他人的需求才能積累財富,,所有人都會因為就業(yè)和貿易獲益?!?/p>
按照杜米特留的說法,,縮小貧富差距不如減少貧困。他把委內瑞拉列為反面典型,,指認這一南美洲國家的政府拒絕市場經濟,,坐擁豐富石油資源卻導致超過80%的人口陷入貧困。
【“分配不公”與貧困根源】
巴黎經濟學院上月發(fā)布另一份《世界不均報告》,,呼應了樂施會報告,。報告顯示,美國工資收入最低的半數人口過去37年間收入增長為零,;工資收入最低90%的人口財富增長同樣十分有限,;工資最高的1%人群平均年薪比1980年漲了兩倍,達到130萬美元,。
這份報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經濟學家加布里爾·楚克曼告訴德國之聲廣播電臺,減貧關鍵仍在于消除“不均”,。
“假如所有國家都因循美國1980年以來的不平等發(fā)展軌跡,,全球扶貧事業(yè)將難以推進,。要減少貧困,財富增長需要公平分配,?!保ㄉ蛎簦ㄐ氯A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