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后,尸體最好位于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這會成為沉積物的水槽,。最好還有積水——比如池塘,、湖泊,、河口或海洋——這樣就有可能形成厭氧環(huán)境,,”她說,。
還有一些罕見的情況,,在穩(wěn)定的厭氧環(huán)境下,,化石還能保留皮膚,、羽毛、內臟這樣的柔軟組織,。例如中國出土的很多身披精細羽毛的恐龍,,還有巴伐利亞采石場出土的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的化石。
一旦化石進入生物活躍層以下,,它就會穩(wěn)定下來,,隨著沉積物的堆積,繼續(xù)埋入更深處,?;马f爾說:“那時,被破壞的風險就要改用完全不同的地質時間尺度,,即構造變動的時間,。”
那時,,問題就是包裹尸體的沉積物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變成比較耐久的石塊,,然后再過多久以后地質活動會把化石送至有侵蝕作用的地方,把它暴露出來,。
不用棺材
下面是一個棘手的技術問題:化石究竟是什么——以及你希望自己的身體變成哪種化石,。
通常來說,五萬年左右的是亞化石,,它大體上仍然是生物原本組織構成的,。比如洞穴里發(fā)現(xiàn)的已經滅絕的更新世大型動物,典型的例子有南美洲的大地獺,、歐洲的洞熊和澳大利亞的袋獅,。
不過,如果你希望遺體變成能夠留存數(shù)百萬年的化石,,那就需要礦物質滲入骨骼,,把它變成較為堅硬的物質。這個過程被稱作“完全石化”,,真正的化石通常要經歷這個過程才能完成,。它能夠存續(xù)數(shù)百萬年。
所以,,你可能要舍棄棺材,。當富含礦物質的水流過時,,骨骼完全石化的速度最快,讓鐵和鈣質滲透到骨骼中,。雖然棺材有可能保持骨骼的完好,,但是會影響到這一過程。
不過,,棺材也可能行得通。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邁克·阿切爾建議使用水泥棺材,,里面裝滿沙子,,側面鉆數(shù)百個五毫米口徑的洞,然后埋到有地下水流經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