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特稿:走,和國際伙伴一起探月去
新華社記者
就在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3日登陸月球背面的前一天,,荷蘭奈梅亨大學無線電實驗室主管馬克·克萊因·沃爾特激動得難以入眠,。用他的話說:“這將是個歷史性時刻,是首次登陸月球背面,,而且我們參與其中,。”
為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開放共享,,嫦娥四號任務不僅攜帶了中國的實驗項目,還搭載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國的科學載荷。
來自荷蘭的科學載荷是一臺低頻射電頻譜儀,,安裝在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衛(wèi)星上,。待嫦娥四號著陸后,該設(shè)備將與探測器上的中國無線電設(shè)備一同開展觀測,。
“我們成為參加探月任務的第一支荷蘭團隊,”沃爾特說,,“有幸參加這一歷史性事件,,我很驕傲?!?/p>
沃爾特告訴新華社記者,,這是他第一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雙方都學到了很多”,?!斑@次合作讓我對中國社會和工作方式有了更多了解,我真的很享受這一過程,。期待下次還有機會與中國團隊合作,。”
嫦娥四號探測器上還搭載了德國基爾大學研制的一臺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該儀器總重約3千克,,可對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輻射環(huán)境進行綜合測量,。
嫦娥四號德國科學載荷項目組負責人、基爾大學教授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同中國航天領(lǐng)域的接觸與合作已經(jīng)超過20年,,中國航天的發(fā)展速度“讓人驚嘆”。
“中國正與許多國際伙伴進行合作,,而且合作越來越多,,”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說,“我不認同那種因為擔心技術(shù)外流而拒絕合作的做法,。在我看來,,技術(shù)只會因為拒絕分享而消亡?!?/p>
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說,,此次中德合作得到了兩國有關(guān)部門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后能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我對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航天合作充滿樂觀”,。
歐洲航天局國際關(guān)系部門負責人卡爾·伯奎斯特說,本次嫦娥四號任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降落在月球背面,,“讓我們更加了解月球”,。人類探索外太空離不開國際合作,歐航局期待并重視與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國的合作。
此次嫦娥四號任務獲得了國際廣泛關(guān)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談及嫦娥四號任務時表示,,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18年中國的軌道發(fā)射次數(shù)首次超過了美國,。
英國薩里大學工程與物理科學院副院長高揚認為,,無論是從工程學還是科學角度來看,嫦娥四號任務對于實地探索月球未知區(qū)域都有著重大意義,。英國《衛(wèi)報》刊文稱,,這是人類太空探索的一個里程碑。
《日本經(jīng)濟新聞》近日報道說,,進入21世紀后,,成功讓探測器在月球著陸的只有中國,此次通過挑戰(zhàn)月球背面著陸,,中國有望在月球開發(fā)領(lǐng)域領(lǐng)先世界一步,。
俄羅斯國立“斯滕伯格”天文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蘇爾金說,,嫦娥四號即將開始精彩的月面考察,“海外研究者非常希望了解嫦娥四號傳回的探測數(shù)據(jù),,中方從月球背面獲取的任何實地探測數(shù)據(jù)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就”,。
目前,中國航天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開放姿態(tài)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伙伴,。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納坦·艾斯蒙德告訴新華社記者:“俄中雙方均希望開展探月合作并正在就此進行磋商,。”(參與記者:劉芳,、張毅榮,、李萌、陳晨,、譚晶晶,、張家偉、華義,、欒海,、葛晨、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