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領隊陳永志表示,,中蒙考古隊在“三連城”的一系列發(fā)現,,對于研究匈奴的政治結構、社會形態(tài),、宗教禮儀制度和漢匈關系史具有重要意義,。
他認為,“三連城”為非定居生活類城址,,也不具備軍事防御功能,,更像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遺址。此次發(fā)現祭祀性建筑臺基和祭祀品遺跡,,似可印證史籍有關漠北匈奴人在“蘢城”舉行大祭的記載,。
解碼摩崖石刻
中蒙學者合作的另一重大成果,是確認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一處摩崖石刻為東漢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這是研究匈奴歷史的標志性實物,。
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校長拉哈巴蘇榮告訴記者,這處漢字摩崖石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發(fā)現了,。據傳,,當地牧民在巖石下避雨,,發(fā)現雨水沖刷過的石壁顯露出密密麻麻的符號。當地學者得知后幾度探究,,但一直未能釋讀,。2017年,應成吉思汗大學邀請,,中國內蒙古大學教授齊木德道爾吉等學者前往實地考察。
經現場辨識,、認讀,、抄錄和制作拓片后,中蒙考察隊成功解讀了摩崖石刻260多個漢字中的220個,。
兩國學者意識到他們有了一個驚人發(fā)現,。
拉哈巴蘇榮說,經嚴密論證后確認,,該石刻就是中國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
探尋絲路印記
13世紀,蒙古人建立了橫亙歐亞大陸的帝國,,草原絲綢之路愈加興盛,。也因此,長期以來,,蒙古高原吸引著日本,、德國、俄羅斯等多國考古工作者前來探尋,、復原古絲綢之路的文明印記,。
作為中蒙考古合作的“拓荒者”,陳永志告訴記者,,200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首次達成合作意向,開啟中蒙聯合考古先河,。近16年來,,由陳永志主要負責的聯合考古隊取得多個重要成果。除“三連城”外,,考古隊還在蒙古國后杭愛省確認了回鶻汗國時期的可汗陵寢和貴族墓園,,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
近年,,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也牽手蒙古國同行,,圍繞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碰撞展開多項合作,。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與蒙方展開“‘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合作項目,已經在匈奴,、鮮卑等早期游牧民族的遷徙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部分成果,。
歷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通過絲綢之路與周邊其他民族建立了廣泛聯系,。通過這些年的合作,,中蒙學者對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互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清晰地勾勒出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路徑,,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多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參與記者:勿日汗、于嘉)
新華社烏蘭巴托4月25日電(記者阿斯鋼)以“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遭受強烈地震”為主題的地震防災演習25日在烏蘭巴托舉行,。蒙古國緊急情況總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50萬居民參與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