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像《八月》一樣淡定
電影《八月》與《金剛》撞在同一天上映,。多少年過去了,,文藝片與商業(yè)片一旦交手,大多主打“悲情牌”,比如跪求影院多排場次,。輪到《八月》,,要怎樣爭取更多觀眾?
《八月》里的父子,,一個像年輕時代的侯孝賢,,一個像幼齒版的林宥嘉。有網友戲稱難怪電影會在去年臺灣電影金馬獎上斬獲最佳影片與最佳新人獎,。評審主席許鞍華則說,,《八月》是豐滿和完整的,她一個香港人看得都很感動,。豐滿是說有血有肉,,完整是說起承轉合全有,從內容到形式,,對于一部導演處女作而言,,頗為不易。不過,,恐怕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評審們沒講,。我猜,,那是對像張大磊這類電影新人創(chuàng)作初心與態(tài)度的肯定,。
“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這是電影里父親的口頭禪,。在下崗大潮中,,這樣講是一種自勵,,后來周圍的人以此形容他,,則帶有譏嘲意味,。他身上保有文藝青年的清高和散漫氣息,聽崔健,,夜夜觀摩《出租汽車司機》的錄像帶,。他最后妥協了嗎?我覺得沒有,。他不過是說服自己投身于水深火熱的另一種生活去了:去劇組打工,,賺錢糊口。臨行前的晚上,,一個人在家對著空氣揮拳,,未必就是困獸之斗,更像是一場激活自我的儀式,。他與他體內那個浪子和解了,。
這頗像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要不要低頭的隱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姜文說的那樣,站著就能把錢掙了,。有人選擇全情擁抱資本,,比如名導們消費自我品牌,集體透支信用,,已多見不鮮,;也有人選擇埋頭深耕。記得某年采訪許鞍華,,說到北上拍片時,,一些老板對她頗不客氣,比如約了時間見面往往遲到,,讓她坐冷板凳,。問她習慣沒有,她答:“人到某一個地步,,適應能力還是挺強的,,能適應別人的尊敬,也能適應別人的不尊敬,?!薄栋嗽隆返膽B(tài)度也頗相似。既不悲情,,也不哀怨,,面對巨變,淡然應對,,順勢改變,。對于不少創(chuàng)作者而言,恐怕都會心有戚戚焉,。
電影里的兒子小雷也隨父親,,雙截棍不離手,一旦被招惹,,就像一頭小獸豎起犄角,。還有一幕講父子在田地里斗蛐蛐,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一部動畫片《蛐蛐》,,改編自《聊齋志異》里的《促織》,,又是一個極其殘酷又感人的父子故事。那個投井自殺,,化身為神勇小蟲的小孩,,跟小雷形神俱似,看似悶聲不響,,人小鬼大,,性格里都有叫人不容小覷的剛猛與反叛,。面對成人世界,把手中的兵器舞得虎虎生風,。
如你所知,,技術與經驗都可以后天習得,但初生牛犢的精氣神難以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