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60年間《人民日報》的文本分析,,可以大致看清涉性話語在我國所經歷的軌跡。
這60年的基本性氛圍是禁欲反性的,性在中國所處的地位是被當作舊時代的污泥濁水,,在所有涉性的領域,,一度有相當徹底的掃蕩。這個掃蕩從5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并在其間達到了巔峰,。性政治的基調是禁欲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反性禁欲完全沒有宗教色彩,,而是出于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中國的世俗文化。80年代是一個轉折點,,在后30年,,性氛圍從嚴峻轉為寬松,報紙上出現了涉性議題的中性報道和理論探討,,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論,,甚至出現關于禁欲主義的討論。中國人不再談性色變,,但是從對性文化,、性文學和涉性話語的泛濫的抱怨,還是可以看出,,人們在性的問題上仍有很多焦慮,。好在由于性學研究的勃興,社會對性的看法越來越正面,,幾乎達到可以不過于糾結的地步,。總的看來,,性氛圍的走向是正確的:對人類這一基本活動方式的肯定和接納,。
60年間,在文學藝術中涉性描寫和表達的規(guī)范上,,社會也經歷了一個從嚴到寬的變化過程:從既不可以寫愛也不可以寫性,,到只可以寫愛不可以寫性,最終發(fā)展到既可以寫愛也可以寫性,。但是對于文學藝術中的涉性描寫規(guī)范,還是充滿爭議的,,主流價值觀認為,,只可以人性地描寫,不可以獸性地描寫,;或者說,,只可以寫性的人性的一面,不可以寫性的獸性的一面,。這也是被允許的涉性描寫與淫穢品的主要區(qū)別之所在,。事實上,,在人類的性活動中,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獸性的一面,,或者說既有心理的一面,也有生理的一面,。硬要將二者分開,,在中間劃清界限,為心理的一面貼上高尚的標簽,,為生理的一面貼上低級下流的標簽,,不但毫無道理,而且無法實施,。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