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哥今年30多歲,,來自晉南的一個村子里,,這幾年帶著媳婦和大女兒在外地打工。
最近他有個煩心事,,因為這個事,,媳婦嚷嚷著要和他離婚。董大哥的父親這幾天生病住院了,,肺氣腫和肺心病,,董大哥想著回去照顧生病的父親,住院需要費用,,所以和媳婦拿錢,,可是媳婦說什么都不把銀行卡交給董大哥,而且一氣之下領(lǐng)著女兒回了娘家,。董大哥無奈空著手回去照顧住院的父親,。
董大哥說,,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上面還有一個姐姐,。父母今年快70歲了,,在村里面種了幾十畝地,每年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外,,幾乎全部補貼給董大哥一家了,。就在去年董大哥和媳婦生了二胎,按照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孩子在六個半月的時候要辦酒席,,邀請親戚朋友來家里吃席,整個酒席全是父母操辦,,擺了十幾桌,,董大哥和媳婦什么都沒管,而且父母還把收下來的禮錢全部交給了董大哥一家,。
而且董大哥的二女兒從生下來,,就一直是董大哥父母照顧,董大哥兩口子幾乎沒怎么管過,,孩子吃的奶粉都是董大哥父母提供的,。所以董大哥知道父母不容易,一聽說父親生病,心急如焚,,姐姐把父親送到醫(yī)院,,辦了住院,母親在家里照顧小孩,,董大哥于情于理都必須回去照顧父親,。沒成想,妻子竟然是這樣的態(tài)度,,而且異常堅決,。
董大哥在醫(yī)院里照看了幾天父親,,心里面難受,父親對自己的病倒是沒怎么在意,,只是想想董大哥一家不和睦,,總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哭泣。董大哥看在眼里,,過意不去,,就抽開時間去媳婦娘家勸媳婦。
去了媳婦娘家后,,終于知道,,媳婦為什么會這么不近人情,這樣對待董大哥的父母了,。
董大哥的媳婦每次碰到這樣的大事,,幾乎都要和老丈人商量,最后老丈人的意見就是董大哥媳婦的行為法則,。
老丈人說,,他們家就這一個兒子,,他們攢錢干嘛?每年賣兩三萬斤玉米,,就得貼補兒子家,,咋還能要錢呢?
通過老人的這段話,,是不是覺得,,董大哥媳婦的做法是不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呢?
最后的結(jié)果是好的,,經(jīng)過別人的勸解,,董大哥的媳婦同意給公公看病,也把銀行卡給了董大哥,還跟著回去看望公公,。
這件事令人深思,。在農(nóng)村,,這樣的事也不是什么特例。為什么說農(nóng)村的父母不容易,、辛苦呢,?本身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都處于社會的底層,干最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資,,這幾年農(nóng)民工的工資稍微漲起來點,就有很多人調(diào)侃“看看咱們的工資還不如農(nóng)民工呢,?”,,好像農(nóng)民就該拿低工資似的。
如果家里有兒子,農(nóng)民的生活工作幾乎就會圍繞著兒子展開,,咬緊牙關(guān)給兒子攢老婆本,,房子、彩禮都是從這時候開始一點點攢起來的,。家里一個兒子還好,,要是有兩個兒子、甚至三個兒子,,那這生活基本上就是水深火熱了,。好不容易給兒子娶過媳婦了,老兩口也老了,,受了一輩子苦,,本該享受享受了,對于農(nóng)村的父母來說,,這根本沒有結(jié)束,。接下來還得管孫子,貼補兒子家,。這就是農(nóng)村父母,,乃至大部分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想想都心酸,,不知道70后、80后以后的生活,,是不是也會按照這個模式進行下去,希望不是,。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