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是辛苦,但能多掙錢??!”曾經(jīng)常年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孫海軍早年下過煤窯,當過泥瓦工,,背井離鄉(xiāng)也掙不下多少錢,。去年他家承包了3個棚種食用菌,每個棚每年能賺3萬元,。
截至目前,,阜平食用菌產(chǎn)業(yè)已帶動農(nóng)戶6260戶(其中貧困戶2810戶),戶均增收約2萬元,。到2018年,,全縣將發(fā)展食用菌3.2萬畝,帶動10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萬元以上,。
精建新民居
黃墻,、青瓦、塑鋼窗,,一溜六間大瓦房這是駱駝灣村72歲的唐宗秀老人的家,。
當年總書記踏雪來到駱駝灣,唐宗秀挽著總書記的手臂走過黃泥山墻的畫面,,令很多人記憶深刻,。
駱駝灣村民唐宗秀當年攙扶習近平主席繞過這面山墻出來。
如今,,當年低矮逼仄的泥土小屋,,被具有保溫隔熱功能的新民居所取代。房子雖然還保留著傳統(tǒng)太行民居的泥黃色,,但建筑材料早已不是泥土,。作為駱駝灣村首批改造提升的農(nóng)戶,,去年秋天,唐宗秀搬進了新家,。這套92.95平方米的房子,,唐宗秀自付4.26萬元?!拔疫x了貸款,,縣里有政策,如果3年內(nèi)還清,,不用付利息,。”
今年春節(jié),,唐宗秀遠嫁河南和北京的兩個女兒帶著孩子回來過年了,,以前“沒地住,條件差”,,女兒們不敢也不愿回娘家,,如今一家人團聚,喜氣洋洋,,一個住了10多天,,一個住了近一個月。
駱駝灣村民唐宗秀改造提升后的新居,。
在城南莊鎮(zhèn)花山村,,昔日的亂石灘被砌筑成梯式景觀瀑布,由廢舊水塘改建的湖心小島正在建設(shè)中,。這個被深山擋在身后的小村,,曾是當年毛主席在晉察冀邊區(qū)的居住地。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毛主席在花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來到花山村。他居住的小院門前有盤石碾,,擔心碾米聲影響主席休息,,警衛(wèi)員就勸說百姓到村中別的地方碾米,主席知道后,,不僅讓警衛(wèi)員把老鄉(xiāng)叫了回來,,還為大家沏茶,和大家一起聊天,。如今,,位于半山腰中的毛主席舊居還在,就連院中那記錄著黨和人民心連心的石碾也還在,,推起來也還會發(fā)出吱吱呀呀的響聲,。
花山村正在變化的民居,,美麗鄉(xiāng)村激起人們發(fā)展旅游的沖動。記者段占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