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鮑際英盯準了縣里易地搬遷政策,召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村民代表商議建新農村,。按當時的政策,村民可用老房子,、宅基地置換樓房,。
“哪有這種好事?”幾乎沒人相信,。有村民代表說:“你要是能蓋樓,,我家村口那塊平地讓你蓋?!?/p>
這是村里唯一一塊窄長條平地,。鮑際英絲毫沒猶豫: “你要是簽字,就在那兒蓋,?!?/p>
征地、賠償,、平整,,就要開工建設時,,市里的易地搬遷政策發(fā)生變化,原先不用出資的村民,,按照新的政策需要出一定的錢,。鮑際英一下子坐在了“火山口”。村民們涌進他家吵著要說法,。
“壓力太大了,,幾天幾宿睡不著?!滨U際英說,,后來村里開會研究,如果大家愿意蓋就集資,,不愿意蓋就把征來的地退回去,。
“沒想到,幾天內就有100多戶交了錢,?!滨U際英說,那就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后來政府也給了資助,,新區(qū)終于建了起來。
現(xiàn)在,,大森店村成了先進標桿,,很多村來參觀學習??墒酋U際英不滿足,,又提出“村里的發(fā)展,要從零開始,?!?/p>
“自從去了華西村,書記就把那兒當‘榜樣’了,?!贝逦瘯魅熙U承安說。
“寧扶井桿一尺,,不扶井繩一丈”,,鮑際英用一句當?shù)厮渍Z給大家伙兒鼓勁兒,大意是井桿能扶直,,井繩扶不起來,。有些村民致富的“志向”還沒立起來,“大風刮油炸糕都不知道張嘴”,鮑際英決心要拉著他們走,。
“要走共同致富路”
只要有空,,鮑際英每天都到老村子走走。他記掛著依然住在山溝里,、沒錢集資建樓房的家庭,。其中,大部分是五保戶,、低保戶,。
63歲的鮑承坤是低保戶,曾患過腦血栓,,兩個兒子長年外出打工,,他一個人住在老房子里。房屋一度成為危房,,還是村里幫著加了固,。
“鄉(xiāng)親們怕生病啊,每次看著他們的境況,,尤其是得大病的人,,我也很犯愁,出路在哪里,?”鮑際英對著記者,,眉頭又鎖起。
如何讓鄉(xiāng)親們在致富路上不掉隊,,是鮑際英最操心的事兒,。
根據(jù)他的規(guī)劃,,村民們搬到大森店新區(qū)后,,騰出來的100多套老房子可以改造成農家院,重點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等集體經濟壯大了可以給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家庭更多照顧。
鮑際英把這些想法都放到了村委會展板上戶戶有股份,、天天有錢賺,、人人得幸福?,F(xiàn)在,,鮑際英時常對著辦公桌對面張貼的村五年規(guī)劃冥思苦想:脫貧不是目標,真正的目標是要讓村民富起來,。
談到發(fā)展農家休閑游,、采摘游時,記者多次聽到他說要“打造”大森店,,有的村民搞不懂,,但是他們說跟著鮑書記,,心里就有主心骨,踏實,。
“走共同致富路,,讓村民真正幸福?!?大森店村委會大門外寫著的這個大標語,,是鮑際英和村民們共同的愿望。
“井桿雖然扶起來了,,還要自立,,要像樹一樣扎根?!滨U際英說,。
原標題:“井桿要自立”一個脫貧村黨支部書記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