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今天這部片子之前,,必須提醒大家:
此片由于尺度爆表,,可能會給大家?guī)砩聿贿m。
因為這雖然不是一部恐怖片,,卻比任何恐怖片都喪尸。
隨便一截,,就有:
插眼,;
分尸,;
焚燒;
割頭,;
剝皮,;
……
極度血腥和殘忍都不是最可怕,最恐怖的是這片還是根據(jù)真事改編,。
看完之后,,讓人不敢相信:
在真實的人類世界中,居然有這樣慘無人道的事情,;
在這顆蔚藍星球的某個地方,,居然飄蕩著這么多冤魂。
這個地方叫做「沃倫」,,這部片子和它同名,也叫——
沃倫
Wo?yń
這部電影來自于波蘭,,而沃倫就位于波蘭的邊境線上,隸屬于烏克蘭,。
但這只是如今的狀況,,二戰(zhàn)之前,這是波蘭第二共和國的領(lǐng)土,。
接壤之地自古以來紛爭都多,,沃倫也不例外,甚至說更復(fù)雜,。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此地民族成分復(fù)雜,
烏克蘭人,、猶太人,、波蘭人、俄羅斯人混居于此,民族矛盾不斷,。
其中尤以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的矛盾最為突出,。
本就不穩(wěn)定的內(nèi)部,,再加上二戰(zhàn)期間東歐局勢所造成的沖擊,。
1939年到1945年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發(fā)動種族清洗,,
屠殺了8~9萬的波蘭人,,史稱“沃倫大屠殺”。
《沃倫》就是首部反映“沃倫大屠殺”事件的電影,。
和許多戰(zhàn)爭片一樣,《沃倫》選擇了從個人的視角出發(fā),,以小見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沃倫,名叫索菲亞的波蘭女孩,,
她和她的家族和烏克蘭人是特別有緣分的,,
一開場,她的姐姐就嫁給了一個烏克蘭人,。
索菲亞的初戀也是個烏克蘭人,
在姐姐婚禮的夜晚,,他們還踏出了最后一步,。
一場成為一家人的儀式,,一次水乳交融的激情戲,,
暗示了個人與社會的兩重邊界的跨越,也營造了一種氛圍:
好像沒有烏克蘭人,、波蘭人,、猶太人之分,在這兒只有一種人—沃倫人,。
但這只是表象,表面看似平靜,,內(nèi)里其實暗潮涌動,。
一戰(zhàn)之后,烏克蘭是東歐唯一沒有獨立建國的民族,。
所以在當時歸屬波蘭的沃倫,,波蘭人才是統(tǒng)治者,,烏克蘭人只是寄人籬下。
對此,,波蘭當局還制定了許多不平等政策,,以保證本民族的利益,
像是拆毀東正教教堂,,逼迫烏克蘭人信奉天主教,,
限制烏克蘭人的物資供應(yīng),,甚至連買瓶酒待遇都完全不同,。
最狠的是從經(jīng)濟上斷絕烏克蘭人出頭的機會,,讓他們得不到好的工作,。
為波蘭農(nóng)場主服務(wù)的農(nóng)奴是當時大部分烏克蘭人的寫照。
這種意志被貫徹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其中受害者就有索菲亞,她的父母雖然對待民族問題上,,沒有那么死板,。
但最終還是讓她嫁給了一個富裕的波蘭農(nóng)場主,而不是她那個家境貧困的烏克蘭男友(她姐夫家狀況應(yīng)該不錯),。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她婚后,,二戰(zhàn)打響了,德國人和蘇聯(lián)人來了,,變數(shù)也出現(xiàn)了,。
一直被壓抑的烏克蘭人終于迎來了反擊的機會,并且用了最血腥,、最恐怖的方式,。
于是文章最開頭那些畫面出現(xiàn)了,切辮切頭,、火束活人、割臂斬頭,、雙馬分尸……
有一幕更是讓人在三伏天背脊發(fā)涼,,心中膽寒。
索菲亞本想打水,,卻發(fā)現(xiàn)一個水井里全是死嬰,。
更可怕的是,,這些屠殺方式都有歷史記載,,是真的,。
也就意味著,在人間真的上演過這么駭人,、驚悚的一幕,。
譬如那個分尸,波蘭軍官Zygmunt Ruml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被殺死的,。
天主教堂里的集體屠殺也是血淋淋的史實,,
在Kisielin、Poryck ,、Chrynów,、 Krymno 和 Zab?o?ce等多個村莊都發(fā)生了。
據(jù)導(dǎo)演所說,,影片所還原的僅有真實歷史的十分之一。
所以,,這是部事件為主,、故事為輔的電影。
因此也有不少人反映,,《沃倫》前半部分拍得太散亂,、太流水賬。
再加上對烏克蘭人和波蘭人又傻傻分不清楚(都是斯拉夫人),,差點讓人犯臉盲癥……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沃倫》是部不好看,甚至說有點難看的電影,。
但豆瓣近期新片中拿到最高分,,理所應(yīng)當。
因為有的電影就不止是為了看,,《沃倫》就是這種。
它雖然講的是大屠殺,,不過并不同于以往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講述屠殺的電影,,
像是《盧旺達飯店》、《鋼琴家》,、《辛德勒的名單》,、《Come and See》……
這些屠殺更多來自于敵國的侵略,,而“沃倫大屠殺”很特殊,,劊子手產(chǎn)生于內(nèi)部。
向波蘭人祭出屠刀的,,很多都是那些看上去很好的人,,還包括了他們的鄰居,、朋友。
這也是整件事中最諷刺的一點,,二戰(zhàn)期間,生活在沃倫的波蘭人沒死在板著臉的蘇聯(lián)人,、德國人手里,,卻死在了之前和他們有說有笑的人手里,
影片前后還使用了大量的對比,,來襯托了這種反差:
以前是能一起有分寸地嬉鬧,、打玩,
而屠殺一發(fā)生,,就變成了毫不留情的宰割;
之前是能在火堆旁玩耍,、放肆,
屠殺發(fā)生后,,卻把活人點著;
前后截然不同的舉止,,不敢相信,這是同一批人,?
也不免心生疑問,,究竟是什么讓人變得如此殘暴?
是那些宗教,、民族的差異嗎,?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分的誘因,,但絕對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為差異是無法消除的,是天然存在的,,也是一個社會正常發(fā)展的基石,。
而《沃倫》中,更值得我們警醒是那些人造的惡,,
它們被藏在生活里,,有意無意地對人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譬如小孩子那句不經(jīng)意的,,不能和波蘭人一起玩,。
在教堂里,,牧師也告訴他們:
要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
要仇恨其他的國家,、民族,。
對于成人,,那更簡單,,強調(diào)一切都是為了獨立自主。
他們還自詡為“正義”,,而這種“正義”有多少來自于自身立場、來自對整個社會不系統(tǒng)的認知上呢,?
再加上別有用心之人的誘導(dǎo),,愛的名義就變成了惡的幫兇。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沃倫》何止是過去時,,更是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
因為以偏概全和別有用心,,在哪個時代,,不是一抓一把呢?
謹防假先知
他穿著羊皮來找你,實際上是殘暴的狼
更諷刺的是,,在真實世界中,現(xiàn)實也用最殘酷的方式給了《沃倫》一個回擊,。
2010年,,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領(lǐng)袖班德拉,
沃倫慘案的元兇,,被烏克蘭總統(tǒng)追授為“烏克蘭英雄”,。
一個手上沾著無數(shù)波蘭人猶太人(納粹幫兇)鮮血的“英雄”,,呵呵…
此事之后,,波蘭人雖然強烈抗議,但無濟于事,。
只能拍了這片提醒人們不要遺忘那段慘案,,
可還是沒想到,此片被烏克蘭外交部封殺,。
這一切的一切,,就像片頭所寫的那句話:
東部的波蘭人被屠殺了兩次
先是被用斧子砍,,第二次卻是死于沉默
第二次死亡更糟,超過第一次
屠殺從未結(jié)束,,只不過新的時代,形式發(fā)生了變化,,
不再是明晃晃的刺刀,,而是變成了遺忘與無視。
這也是讓人最害怕的事情,,大家看看熱鬧,,象征性地感動下,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