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
從小被抱有很大希望的郭軍華似乎并不想按照父親的指示繼承這項技藝,但是在嚴格的家庭管教下,,這種反抗變成了順從,。同時他心里也明白,,只要他學(xué)會黑陶,,就可以拿出去換糧食。就這樣,,到十五六歲的時候,,郭軍華就已經(jīng)熟練的掌握了各種制作黑陶的工序。
上世紀90年代,,搭乘著改革開放這趟通往春天的列車,二十六歲的郭軍華開始思考是不是應(yīng)該讓黑陶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一次次在村子里看見有外國人來參觀黑陶制作,,讓他開始對大山外面的世界產(chǎn)生了好奇,。帶著這份好奇,他揣上了四個黑陶,,搭上了從昆明開往上海的列車,。用他的話說,這次去上海,,一是去見世面,,二是給黑陶尋找出路:“當時已經(jīng)在家里做的很乏了,坐不住了,,所以我就出去了一次,。那個時候我就這么說啊,在我們這賣兩塊四毛錢,,所以呢,,我順便也帶著這些產(chǎn)品,想去上海這些大地方找找市場,?!?/p>
黑陶
然而,初次上海之行并不順利,。郭軍華把從家里帶來的四件黑陶作品在上海的外灘擺了一個小攤兒,,沒想到第一天就被保安轟走了。第二天,,不甘心的他又出現(xiàn)在了上海的外灘,,這一次,幾個外國人,,以每個八十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了他所有的作品,,并向他詳細打探了這些黑陶的文化背景和由來,鼓勵他繼續(xù)把這份珍貴的文化傳承下去,。從那之后,,郭軍華意識到,,只要作品質(zhì)量精致、有特點,,總會有市場,。回家之后,,他才開始真正潛下心,,仔細鉆研如何制作出一個能代表藏族文化特點的精致黑陶。而這一研究,,他就從一個年輕小伙,,干到了不惑之年。郭軍華說:“我希望在十年以后,,每家每戶都去參與做陶藝這一塊兒,。陶藝不僅僅是光做一個炊具啊,陶藝真的有很多種類,,它可以做藝術(shù)品,,但是在文化中我們一直在保持,一直在傳承,,文化的根是留住了,,希望在十年以后,像這些年輕人,、大學(xué)生啊,,以他們的思路和想法,慢慢的把它做成既是藝術(shù)品,,又是傳統(tǒng)的炊具,。希望把這個做得更精更細,一定要把這個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