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采訪】
光明日報記者趙斌藝
初夏的牙合村,,寧靜而美麗,莽莽梯田錯落有致,,遠處,未消融的冰雪給祁連山戴上一頂白帽子,。
牙合村地處青海省互助縣西山鄉(xiāng),,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脫貧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當?shù)匕傩兆畲蟮脑竿?/p>
20世紀60年代,牙合村的耕地都是旱坡地,,存不住水,,糧食增產受到嚴重制約。秋收后,,農民們要趕在農閑時節(jié)修筑梯田。
“那時候,,修筑梯田沒有任何運輸工具,,靠人力一背篼一背篼背土,天冷的時候有半米厚的凍土,,用棍子撬起接著挖,。”牙合村村民魏永全告訴記者,。
村民魏財回憶:“雖然天上下著大雪,,可修筑梯田的人們光著膀子干活還是冒汗,早上六點就下地干活,,晚上借著月光挖到十一二點,。”
從用背篼背土,,到后來有了架子車,,牙合村的村民們堅持了近40年,平均每年修筑梯田幾十畝,,終于將一片旱土坡變成了層層疊疊的梯田。
梯田讓糧食增產了,,牙合人終于吃上了飽飯,。但吃飽之后如何發(fā)展,如何擺脫貧窮落后,,依然是擺在牙合村干部群眾面前的一座大山,。
2015年10月,牙合村來了第一書記李曉俊,,他肩負著帶領牙合村脫貧的艱巨任務,。“牙合人憧憬了半個多世紀的脫貧夢,,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個問題困擾著李曉俊。
“2016年正月初七,,我過完年回到牙合村,,正趕上一場大雪,路過北溝灣時,,大雪覆蓋下的梯田格外迷人,,我用手機拍了下來。晚上躺在宿舍左思右想,,這片梯田不正是牙合村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的突破口嗎?”李曉俊難以忘記那個激動的夜晚,,“我們扶貧駐村工作隊很快進行了論證,,確立了把牙合村打造成‘最美北方梯田’的發(fā)展思路,被納入青海省扶貧局2016年旅游扶貧項目,,爭取到725萬元的扶貧資金?!?/p>
有了好項目,,又有幫扶資金,牙合人實現(xiàn)脫貧夢的腳步越來越近,。
“我退伍后一直在外面包攬工程,以前總覺得這個偏僻的山溝不會有人來,,沒想過回家發(fā)展,。但在李書記的帶領下,去年村里車流不斷,,前來觀光旅游的客人一撥又一撥,?!贝迕襦崌t說,,他去年10月投入資金開辦了“紅太陽”農家園,,一個多月時間掙了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