搟面皮,、和餡兒,、包餃子、下鍋煮……全在露天進行,。 |
近日,,有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反映,在南三環(huán)輔路邊,,每晚有不少攤販在人行道上支起小攤制售小吃,,衛(wèi)生狀況也無法保障,他們沒有經(jīng)營執(zhí)照,,這樣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有好幾年了,。他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夜間執(zhí)法力度,,保證道路秩序,確保食品安全,。8月30日晚,,記者來到實地進行了探訪。
南三環(huán)多處立交橋下便道上
無照攤販露天包餃子賣燒烤
晚上10點半,,記者首先來到南三環(huán)趙公口橋,,在橋東北角的便道上,有人正在擺攤賣小吃,。在一棵大樹下擺著一張桌子,,上面有五六個塑料盒子,里面裝著各種餡料和腌制好的咸菜,、大蒜,。桌下有一個藍色大水桶,一旁的臉盆里裝著一團和好的面,,煤爐上的一口大鍋冒著熱氣,,里面的餃子正在翻滾,女攤主拿一把漏勺翻攪著,。桌旁的樹干上掛著一盞燈,,將小攤照得非常亮。另一張桌上的白色塑料盒里盛著各種涼菜,,一名食客盛了一盤涼菜后走到墻根下的小桌旁,,和同伴邊聊邊吃。沿著墻根一字排開有五六張小桌,,桌上放著筷子筒和各種調料,。
在橋東南側的路邊,也有一個小吃攤,??恐愤叺蔫F欄桿支著兩張圓桌,一張桌上放著餡料和餃子,,另一張桌上放著幾盆涼菜,。地上有兩個泡沫箱摞在一起,鐵欄桿上還掛著幾個大塑料袋,,旁邊的樹上掛著兩盞燈,,光線刺眼。街邊停著兩輛出租汽車,,車熄了火,,頂燈亮著,兩名身穿黃色襯衣的“的哥”正在攤位的小桌旁吃飯。
在這個攤位東側一百米的路邊,,還有一個小吃攤,,攤位后邊是一扇大門,寫著“同仁堂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這個攤位的食客并不多,,其中有一名身穿黃色襯衣的“的哥”。這處攤位正好位于路燈下面,,借著路燈光,,兩男一女正在忙活。其中一名中年女子在小桌前碼放餃子,,一張塑料膜蓋著一團和好的面,,桌下有一個敞著口的面粉袋,。
晚上11點半,,記者在東鐵匠營橋的東南角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吃攤,攤位上有一對系著圍裙的男女正在忙活,。記者看到這家小攤除了賣水餃以外,,還售賣鹵煮。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擺在便道邊,,鍋里飄著一塊塊豆腐和火燒,,一把大鐵勺搭在鍋邊?!胞u煮一碗18塊,,餃子一盤15塊,現(xiàn)煮現(xiàn)吃,?!睌傊飨蛴浾呓榻B道。桌上有四五個塑料板,,上面擺滿了包好的餃子,,女攤主負責包餃子、煮餃子,,男攤主負責收拾碗筷,。只見他將食客吃完的盤子收拾起來,將盤子里罩的塑料袋取下來扔到桌下的小桶里,,再套上一個塑料袋,,然后把十多個套著塑料袋的盤子摞成一摞。他旁邊地上的臉盆里,,堆滿沒有清洗的小盤小碗,,旁邊是一個大垃圾桶。
記者數(shù)了數(shù),在趙公口橋,、東鐵匠營橋,、方莊橋以及成壽寺路和三環(huán)路的交界橋下,四處共有9個小吃攤,。食客最多的小吃攤在成壽寺路和三環(huán)路相交的橋下,,輔路的隔離欄桿南側,擺了十來張桌子,,每張桌前都坐滿了人,,食客們大聲喧嘩。兩輛三輪車停在一側,,一輛車里賣鐵板燒,,一輛車里賣烤冷面。還有一輛廢棄的三輪車,,車廂里有幾個人正在為食客煮東西,。橋下掛著幾盞燈,將周圍照得通明,,燒烤升起的油煙在橋下飄散,。
食客隨意占道停車
食品安全難以保障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路邊小吃攤的食客多為上夜班的人,,其中大多數(shù)是男性,,以出租汽車司機為主,還有代駕司機和外賣送餐員,,偶爾有一些路人,。一位身穿“代駕”字樣背心的男子說:“忙了一晚上,回家路上正好看到路邊有人賣餃子,,我知道他們是沒有執(zhí)照的小販,,衛(wèi)生條件也不好,但是大半夜沒地方吃飯,,只好湊合填飽肚子,。”小吃攤位于立交橋下的路口,,很容易被來往的司機和行人找到,,有不少出租汽車司機直接把車停在路邊吃飯。
路邊擺攤還會影響交通,。在趙公口橋西北角的路邊,,便道上擺了十幾個桌子,坐了十幾名食客,。機動車道的隔離欄桿邊,,??苛似甙溯v出租汽車,占了一條車道,,經(jīng)過的汽車只好趕緊并線到另一條車道,。
除了南三環(huán)輔路邊的小吃攤,在其他道路的街角,,也能看到有人在路邊擺攤賣小吃,。在安樂林路和蒲黃榆路交叉路口西南角的過街橋旁,有兩輛三輪車停在輔路上,,一輛車身的圍擋布上寫著“東北烤冷面”,,另一輛的圍擋布上寫著“手抓餅”。兩車頂上各懸一盞燈,,車座旁掛著一個煤氣罐,,油煙四散,還有不少垃圾散落在車輛周圍,。一位剛出地鐵站的男子說,,他每天都路過這個路口,這些攤販幾乎天天都在,,售賣的食品也不干凈,。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攤主們都選擇晚上出來售賣,,是因為路邊擺攤不用租門面,經(jīng)營成本低,。另外,,這段時間沒有執(zhí)法人員檢查。一位攤主說,,“雖然吃夜宵的人不多,,但是晚上只要有人出來吃飯,我們就有買賣,?!边x擇在主要道路邊擺攤,是借著市口好,,來往的路人一眼就能看到,。本報記者 楊曉斌
盤子外套著一次性塑料袋,一把漏勺放在水質混濁的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