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國祥(湖北 公務(wù)員)
辦公室又發(fā)一薄本子,,要求黨員干部把每一次參加政治學習或支部活動的時間,、地點和內(nèi)容填上,。有人不解,,不是每個人都有筆記本嗎?工作人員解釋,,根據(jù)上級要求,,查具體內(nèi)容看筆記本,,查一段時間參加情況就看這個薄本。
其實,,為了每一次學習活動落到實處,,本身有現(xiàn)場簽到、專人專項記錄,、照相留存及上報等,,這一切都基于眼下推行“痕跡管理”。類似管理的確杜絕了很多過場都不走,,就閉門造冊,、糊弄上級的虛假作風。這也為事后總結(jié)經(jīng)驗提供借鑒,,或給必要程序的檢查和定責奠定基礎(chǔ),。但過分“留痕”,確有讓基層干部不堪重負之勢,。
不久前,,針對扶貧形式主義泛濫,國務(wù)院扶貧辦通知,,要求各地制止頻繁填表報數(shù),、迎評迎檢,扼制了各類登記表,、調(diào)查表,、記錄表滿天飛,各種展板,、作戰(zhàn)圖,、畫冊滿墻掛,脫貧進展在繁復的臺賬資料中原地打轉(zhuǎn)的現(xiàn)象,,亮燈“精準填表”不等于精準扶貧。
學習的目的是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留下再多痕跡,,人們?nèi)匀徽J識模糊,干勁不足,,甚至對不走心的學習滿腹怨懟,,這樣的學習沒有也罷。各項工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wù),,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群眾要的是實效,是獲得感,。
為何對“痕跡”趨之若鶩,?如果做實各司其職和各負其責,,如果對基層組織和干部建立了一份信任,如果能夠像老百姓一樣“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就自然不會要求基層千方百計地“留痕”了,。沒有這些“如果”,“痕跡”似乎更重要,,因為可以自證盡責了,。
于是,基層很多文表資料,,有的是上級自己應該做的事轉(zhuǎn)嫁下來,;有的是以麻煩下面為代價而方便自己;有的是一些沒有基層工作經(jīng)歷的人想當然制造的文書流程,。不切實際的“痕跡管理”并非真的反映了實際,。“留痕”要求越多,,越有可能以假塞真,,因為不由別人代勞或臨時突擊,很多人別無他法,。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與“實績”和“痕跡”有得一比,,有“實績”一般會有“痕跡”,,但“痕跡”未必等于“實績”。別把“痕跡”當“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