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民彤
距離獲諾貝爾文學獎已有5年,,莫言終于在讀者的“千呼萬喚”中攜新作歸來。新鮮出爐的《人民文學》雜志首次開設“莫言新作”專欄,,發(fā)表了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詩歌作品,。而他的另外3篇短篇小說也將于9月中旬刊于《收獲》雜志。莫言說:“2012年獲獎之后,,我就沒有在刊物上發(fā)表過作品,。其實我一直在寫,寫完以后還是想放一下,,盡量打磨得讓自己滿意一點兒,,希望讓讀者也比較滿意?!?/p>
對莫言即將出版的小說里,,描寫了“一種綠狗”的形象,有讀者表示不解,,莫言解釋說:“我記得有一個小說里,,一個孩子問母親要一匹馬,母親問他要什么樣的馬,,孩子說要一匹綠馬,。母親說,這個世界上有白馬有黑馬,,但就是沒有綠馬呀,。但孩子一定要綠馬。我想說的是,,作者有時是會與生活作對的,,無論是綠狗還是綠馬,都是想讓讀者感到與常識的沖突,。作者有時是會帶著兒童的執(zhí)拗和惡作劇的心情,。”
文學作者的創(chuàng)作任務,,是在其作品中,,盡可能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給予讀者獨特鮮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這就像莫言所說:“作者有時是會與生活作對的,,無論是綠狗還是綠馬,都是想讓讀者感到與常識的沖突,?!毕蜃x者提供更多的文學經(jīng)驗和豐富的生活想象力,筆者以為這就是莫言的“讓讀者比較滿意”的一部分含義,。
莫言獲得“諾獎”后,,他的文學寫作是否該趨向國際化、世界化,,也成了一些評論者和讀者的疑慮,,“您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是否會感到應該對讀者負責,特別是對外國的讀者,?”
但莫言回答說:“我們總會說寫作的時候要忘掉讀者,,畢竟讀者成千上萬,過多地考慮如何去適應讀者的口味,,會讓作者變得無所適從……不過,,我首先考慮的也是我們本國的讀者?!?/p>
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表明了莫言作為中國作家的自己的身份歸屬、民族歸屬,、精神歸屬,,只有扎根在自己的國家民族的生活土壤中,才能安心地寫出自己的作品,,寫出好作品,,也才能“讓讀者滿意”。
為自己內(nèi)心而創(chuàng)作,,還是考慮讀者的喜好,,常常令一些文學作者困惑。文學創(chuàng)作固然是個性化,、私人化和獨特化的,,但是,作家與讀者的關系、文學與讀者的關系,,卻也不容忽視,。從根本上來說,文學就是一種尋求認同的事業(yè),,文學作品需要被讀者認同,、被時代關注,“偉大的作品是在作家的案頭誕生,,更是在讀者的閱讀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