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千山 文/圖
到臺北不可能不去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這里濃縮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這里還有8000多年的文化)文化的精髓。
導(dǎo)游介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最有名氣的是清代永和宮瑾妃的隨嫁嫁妝之一的“翠玉白菜”,,大家一定要一睹真容。說句實在話,,在琳瑯滿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翠玉白菜”似乎算不得什么,因為在我的心中,,還有比它重要得多的東西想要一睹真容,,比如《散氏盤》與《毛公鼎》。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最著名的青銅器之一,,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銘》并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據(jù)資料記載,,《散氏盤》“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為盥洗的水器,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圈足飾獸面紋,。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的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p>
晚周周厲王時期,禮崩樂壞已到極致,,周天下已成為星羅密布的大小諸侯國各自為據(jù),。兩個“小咪渣”諸侯國散國與夨國相鄰,都位于陜西寶雞鳳翔一帶,。當(dāng)年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紛爭白熱化了,,又開始和談賠地賠款立盟——這是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常態(tài),,不足為奇,就是因為夨國偷襲了散國的田邑,,造成散國損失,,后來玩不贏了,又割田地賠償,。割地樹封的履勘紀(jì)錄,、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實景以及兩國參與定界者的見證名單等,就組成了《散氏盤》的內(nèi)容,。
《散氏盤》名氣之所以大,,除了史料價值外,主要就是它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作為西周晚期青銅器時代書法藝術(shù)頂峰的杰出代表作,,它用筆粗獷、豪放,,融稚拙與老辣,、恣肆與穩(wěn)健于一體,筆法多變,,屈折有致,,欹正相生,一任自然,,筆墨與心手之間,,傳遞出一種無言的古樸,、暢達(dá)之美,。最獨(dú)特的是,《散氏盤》的結(jié)體獨(dú)樹一幟,,隨字造形,,參差錯落,,奇姿百出,令人嘆為觀止,,正如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先生所評說的那樣:“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曶鼎,、齊侯、罍王孫鐘之屬,,結(jié)字并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p>